凝聚志愿力量 彰显羊城担当

——广东省广州市持续擦亮“志愿之城”靓丽名片

编者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广东省广州市通过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建强志愿服务阵地、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夯实志愿服务保障等举措不断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持续擦亮广州“志愿之城”靓丽名片,推动新时代广州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有60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2.4万多个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团体)、累计服务时长超2.2亿小时——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这座城市以机制为核、阵地为基、队伍为魂、服务为要、保障为底,高质量推进“志愿之城”建设的生动实践。从社区邻里间的守望相助,到大型赛会活动中的青春担当,广州市以志愿微光汇聚成炬,为新时代超大城市文明善治写下鲜活注脚。

机制先行

顶层设计让志愿力量“聚起来”

“以前做志愿服务,有时会遇到部门协调不畅、流程不清晰的问题,现在有了统一的工作规则和实施方案,大家劲往一处使,效率高多了!”从事社区志愿服务10余年的志愿者陈叔,切身感受到广州市志愿服务机制完善带来的变化。

变化的背后,是广州市对志愿服务顶层设计的持续优化。近年来,广州市调整组建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由原来的26个增加至49个,覆盖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通过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 高质量推进“志愿之城”建设的实施方案》《广州市志愿服务记录和证明出具操作指引》等文件,不仅明确了志愿服务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更统一了服务记录、证明出具的技术标准,让志愿服务从“零散开展”走向“系统推进”,构建形成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联动高效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我们把规范化作为目标,既要让志愿者知道‘怎么做’,也要让服务对象清楚‘能获得什么’。”广州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叶斌表示,通过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发布、志愿时长记录和证明出具等环节,实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记录服务时长、开具时长证明等流程“一网通办”,“过去不同部门的志愿服务平台自成体系,数据接口互不相通,现在都统一进入广州‘志愿时’系统,大大提升了工作的效率。”

机制的完善同样延伸到区级层面。天河区组建区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将58个单位纳入区志愿服务“一盘棋”工作;番禺区印发《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6大方面15项任务分解到具体单位和时间节点;海珠区开发“志愿海珠365日历”,全区重大志愿活动事项“一表统览”;白云区出台《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 高质量推进“志愿之区”品牌建设年的实施方案》,明确动员体系、供给机制、服务队伍和阵地建设等方面举措,为“志愿之区”建设注入长效动力。

阵地筑基

“15分钟服务圈”让志愿力量“近起来”

“下楼走5分钟就能到志愿驿站,家里老人需要理发、测血压,在这里登记就能约到志愿者,太方便了!”越秀区农林上路社区居民王女士对“邻里之家”志愿服务阵地赞不绝口。

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是广州市建设志愿服务阵地的工作思路。去年6月,中央社会工作部在广州召开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工作部署推进会,提出要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与基层治理、百姓生活深度融合。广州市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项目、有设施、有制度、有标识”的“六有”标准,在区、镇(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公园、图书馆等场所打造标准化志愿站点,全力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

海心沙、大夫山志愿服务主题公园已成为广州志愿服务文化的“打卡地”。“我们在公园设置志愿服务主题展示馆和粤港澳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广大市民和志愿者可以预约参观学习、现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各类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大家可以在休闲中感受志愿文化,传递志愿精神。”负责海心沙志愿服务主题公园运营的资深志愿者李伯平介绍说。

各区也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阵地。番禺区以大夫山志愿服务主题公园为主阵地,联动大学城志愿服务培训基地、祈福新邨国际化志愿服务阵地、广州南站旅客志愿服务窗口,指导镇(街道)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就业群体爱心驿站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构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志愿服务阵地。荔湾区今年2月成立的志愿培训服务中心,成为志愿服务的“专业孵化器”。“针对志愿者在急救培训、心理辅导、活动组织等方面的短板,我们开设了20多期专业课程,已培育100多名志愿骨干。”荔湾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伟说。

白云区依托广州白云站构建“1+5”志愿服务阵地体系,通过设置1个“V笑志愿之家”和5个“V笑服务驿站”,为来往旅客提供交通指引、购票协助、困难帮扶等服务,让志愿服务随处可为、随时可做。越秀区推动24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18个志愿驿站构成志愿服务矩阵,聚焦打造盐运西社区“一老一小一新”志愿服务综合阵地,开展“为老”“护童”“暖新”3类25个服务项目。“我们依托盐运西‘志院’社区建设,通过‘党建引领+社企运营+社工赋能’的模式,让阵地既能满足居民需求,又能持续运转。”越秀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张慧敏表示。

队伍壮大

多方参与让志愿力量“强起来”

近年来,广州市深化“党建+志愿”模式,开展党员干部“全员志愿”行动,推动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同时,“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骑手+志愿服务”等模式不断涌现,让志愿服务队伍愈发多元。

“我们组建了‘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发挥退役军人纪律性强、执行力突出、团队协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文明实践、平安建设、防汛救灾等工作。”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周庆华介绍,“目前全市有‘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1700余支,累计服务群众逾684万人次。”

新就业群体也成为志愿服务的“新”力量。“我们每天利用走街串巷间隙,上报道路破损、垃圾堆积等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外卖骑手廖斌是南沙区逸涛社区小象超市骑手站的一员,他说:“骑手们不仅是‘送餐员’,还是‘城市观察员’。”除了发动骑手群体外,今年6月,天河区成立“新”心护航网约车司机志愿服务队。“我们网约车司机也是一座城市的流动名片,作为一名老党员,加入‘新’心护航网约车司机志愿服务队,我会在做好出行服务工作的同时,为城市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党员网约车司机蔺更生说。

黄埔区依托黄麻社区的“湾区志愿者交流营地”不断激活志愿力量。“志愿者到营地来参与志愿服务,还能够根据志愿服务星级在公益商家享受到不同的志愿者优待折扣,以激励他们投身志愿服务事业。”黄埔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林万千介绍。这一模式实现了“志愿者享实惠、商家聚客源、社会添文明”三方共赢,推动志愿服务从“单向付出”变为“互惠共赢”。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如今,在广州市每4个人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广州市直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广州市“红棉惠爱”社工志愿服务队等队伍,正以“纵贯各级、横向到边”的架构,让志愿力量覆盖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服务惠民

精准供给让志愿力量“暖起来”

“谢谢志愿者帮我买菜、陪我聊天,不然我一个人在家真有点孤单。”住在增城区的刘奶奶是位独居老人,每月都会有志愿者上门为她提供服务。这是广州市“一老一小一新”志愿服务行动的一个缩影。

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是广州市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广州市聚焦居民需求,大力开展邻里守望、应急互助等服务,同时,结合大型赛会、区域特色,让志愿服务内容更精准、更多元。天河区连续两年开展“星星之火”志愿服务计划项目,围绕“一老一小一新”等群体,建立“需求调研——项目立项——资源整合——过程跟进——成效评估”的工作闭环模式,持续培育、优化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精准触达民心。从化区推出“汇爱流溪 用电无忧”志愿服务行动,聚焦生活困难家庭用电安全,组织志愿者逐户上门,对用电设施进行隐患排查,全方位保障其用电安全。

在增城区,“以时换惠”激励体系让志愿者更有获得感。“全区已发布39项激励措施,涵盖文化旅游、生活服务、技能提升等多个领域,用‘志愿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增强了志愿者的身份认同感和获得感。”增城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钟华介绍说。

花都区形成“一镇(街道)一品牌”的志愿服务格局。新华街道“京华小微”志愿服务队专注社区微服务,为居民修补衣物、调试家电;新雅街道“新雅少年”项目帮扶困境青少年超200名;炭步镇打造“百千万工程”志愿服务示范品牌,为群众提供贴心的便民服务……

在即将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上,志愿力量将为赛会顺利举办发挥重要作用。

为做好广州赛区志愿服务工作,由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团市委等单位人员组成广州市执委会志愿者部,印发广州赛区《赛会志愿服务总体工作方案》《城市志愿服务总体工作方案》等文件,推动建立赛时志愿者呼叫服务中心,依托广州“志愿时”平台建设“城市志愿服务站”和“新彩广州全民志愿行动”志愿服务专区,为赛会活动正常开展提供支撑。

目前,广州赛区已招募1.4万余名赛会志愿者,正招募约2.5万名城市志愿服务站志愿者,还有数万名“新彩广州”全民志愿行动志愿者参与其中。“我们出台11项配套政策,招募培训数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就是要以高质量志愿服务保障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顺利开展,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广州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广州赛区执委会志愿者部副部长符玉君说。

保障激励

长效支撑让志愿精神“传开来”

“做志愿服务不仅能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还能享受免费体检等保障,考虑得太周到了!”今年68岁的银龄志愿者赵阿姨,每年都能免费参加健康体检,“有了健康保障,我也能更安心地参与志愿服务。”

为让志愿者“安心奉献、暖心服务”,广州市着力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与激励体系。不仅为广州“志愿时”系统注册志愿者提供团体意外保险,还推出市本级志愿者保障支出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同时,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积分制入户加分项。截至目前,已完成1801人次来穗人员积分入户审核。

在典型选树方面,广州市持续挖掘推广志愿服务先进案例。全市累计涌现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44个、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206个,数量居全省前列。“青春力量丛书”记录志愿者感人事迹,“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月”活动带动超100万人次参与。2024年以来,全网涉“广州志愿服务”报道超6.8万条,广州志愿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广州的志愿服务,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彭前卫表示,未来,广州将继续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高地”为目标,持续深化“志愿之城”建设,让志愿精神成为城市文明的鲜明标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注入更多志愿力量。

编后语

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广州,从1987年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到如今拥有60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2.4万多个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团体)、超2.2亿小时服务时长,这座“志愿之城”走出了一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从“15分钟志愿服务圈”的便民实效,到“党建+志愿”模式的创新实践,再到大型赛会内外的青春担当,广州市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诠释着新时代志愿精神的价值内涵。

广州市志愿服务的丰硕成果,为各地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也期待更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让文明之光点亮城市的每个角落。

(本版内容由广东省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