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如何让基层治理更聪明、更贴心?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个名叫“AI社工助手”的创新应用,正悄然改变着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网格员)的工作方式和社区治理的面貌。它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五个一百问”知识库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十能”工作法,成了基层干部的“好帮手”、社区治理的“智慧脑”。
“以前做决策,主要靠经验、凭感觉。现在好了,数据自己会‘说话’,问题在哪,一目了然。”余杭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小王这样评价道。
每月1日,余杭区基层干部的手机上,都会准时收到一份特殊的“体检报告”——“区——镇(街道)——村(社区)社会治理数据分析报告”。这份由“余智护杭”移动端推送、AI自动生成的报告,就像给基层治理做了一次“CT扫描”,把入户走访、信息采集、矛盾纠纷调处、隐患排查、重点人群服务等关键指标,清清楚楚地展示出来。
报告不仅能“看病”,还能“开方”。它能自动揪出高频问题、重点隐患,结合历史数据给出“药方”。比如,春茶飘香时,茶厂机器轰鸣常惹径山镇径山村村民心烦。“余智护杭”调出历年数据进行分析,立即把采茶季的噪声扰民标为“高风险点”,精准推荐“错峰生产+隔音改造”的组合方案,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数据一摆,道理就明,大家伙儿都服气。”径山村治安保卫事务主任小李说。
通过AI深度分析海量基层数据,模糊的经验判断被转化为清晰的问题清单与解决方案,“智能体检+精准开方”的数据治理新范式不断完善。当被动响应变为主动干预,基层治理的预见性与科学性显著提升。
“你个小年轻懂什么?”初到径山镇当网格员的小周,刚开始没少吃“闭门羹”。村民觉得他年轻,经验少,信不过。可小周有“秘密武器”——“AI社工助手”。面对一桩积怨多年的土地界石纠纷,小周用AI生成了《村民认知误区解析报告》和“土地纠纷处理流程图”,甚至还模拟村民提问,提前演练了通俗易懂的解释话术。
入户调解那天,小周掏出红外测距仪现场一量:“叔,您看,这卫星定位误差不超过5厘米,比老界碑准多了!”接着,他又拿出AI绘制的“历史权属演变图”,条分缕析,最后提出了“维持现状、共享排水沟、共同确权”的解决方案,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村民李婶感慨道:“原来看似一团乱麻的事儿,在你这‘电子本’里理得清清楚楚!”
“AI社工助手”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智赋能”整合政策法规、历史案例和沟通技巧,有效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治理能力。如今在径山镇,像这样通过“AI预调解”成功化解在萌芽状态的纠纷已有5起,矛盾纠纷调解的专业性与说服力显著提升。
走进余杭区社会治理中心,一块巨大的数智治理屏上,“高频纠纷TOP10排行榜”上的数据实时跳动。系统像一位“先知”,抓取警情、信访、诉讼等源头数据,生成纠纷“热力图”,哪个时间段哪种纠纷多、哪个村(社区)是“热点”,清清楚楚,让治理力量能精准投向源头。
这种智能预警机制,推动治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前移到“事前预防”。闲林街道良睦社区就尝到了甜头。“AI社工助手”对居民投诉进行语义分析,发现83%的问题集中在管道老化、标高误差等技术细节上。社区随即搭建“睦邻议事厅”平台,结合AI分析,用“点问题、定议题、议方案、决措施、办落实、督成效”的“六步”协商法,探索出“邻网共建、邻情共议、邻事共治、邻困共助、邻里共享”的“五邻”工作法,居民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协商更聚焦、决策更精准、共治更高效,我们希望借助AI真正将矛盾化解于未发。”余杭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余杭区的“AI社工助手”已形成“数据采集——智能诊断——决策支持——整改闭环”的全链条治理模式。它正悄然推动着基层工作者从“跑腿办事”的“事务员”,向善用数据、精准施策的“治理设计师”转变。
(本报通讯员 陈康 黄景镭)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