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知道安国是‘药都’,现在能把家乡的药文化讲给外地爷爷奶奶听,听到他们夸‘这孩子懂的真多’‘安国的药文化太厚重了’,我特别骄傲!”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小小讲解员”范依晨的话,道出了青少年志愿者对安国市药都文化的传承热情。
作为“千年药都”,安国市始终浸润着浓郁的中医药底蕴。今年夏天,安国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市委指导、部门牵头、多方协同,紧扣“药都特色”,统筹全域文旅志愿服务力量,构建起“点上出彩、线上贯通、面上提质”的志愿服务体系,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药香交融,为游客和市民送上兼具“康养味”“文化味”“家乡味”的高质量旅行体验。
依托“千年药都”历史文脉,安国市将文旅志愿服务与中医药文化传承深度绑定,重点打造“小小讲解员·童声说安国”品牌项目。安国市委社会工作部面向全市招募青少年志愿者,围绕“药都千年发展史”“中医药典籍故事”“药王文化内涵”开展专项培训,同步融入讲解礼仪、沟通技巧等实战课程,培养出49名“小小讲解员”。今年暑期,这些志愿者在药王庙文化景区的碑刻与展陈间,为游客讲述“药都四大家”的传奇、中药材的炮制技艺,完成义务讲解30余场,服务超4000人次。
为满足游客的游览、打卡需求,安国市同步推出中医药研学游、关汉卿寻根游、中老年康养游、中医药工业游等“药都特色文旅线”,免费开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关汉卿纪念馆等10个“药文化打卡地”,并安排志愿者耐心讲解,吸引了50万人次游客感受药都的独特魅力。
“从博物馆里的古药碾,到街头巷尾的药香,安国的志愿者总能给我们讲透背后的故事。”游客冯大爷感慨,“这里的‘康养’不只是环境,更是志愿者传递的药都温情,让我们这些老同志找到了‘药香里的归属感’。”
安国市以志愿服务为依托,开展暑期“繁花”计划。安国市委社会工作部依托市文化馆、文博中心等阵地,组织文旅志愿者开展常态化公益培训,将“药都文化基因”融入课程设计,声乐课教唱中医药主题歌谣、书法课临摹《本草纲目》经典语句、口才课指导孩子讲述药都传说,40余个门类的课程覆盖成人、儿童,让群众在“零门槛”学习中亲近药都文化。截至目前,“繁花”计划已举办课程20余期,服务超3000人次,让志愿力量成为药都群众文化生活的“补给站”。
“退休后总想着找点和家乡相关的乐子,这次书法班不仅学了笔法,还写了‘药济天下’的横批,既练了字,又懂了药都的初心。”安国中学退休教师刘老师拿着结课作品笑着说。
安国市委社会工作部从全市筛选出16支惠民演出艺术团,其中八成成员是文化志愿者,他们将安国架鼓、中药炮制技艺展示、葫芦丝演奏等“药都特色”融入表演,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传统+现代”的文化盛宴。志愿者们不仅是表演者,还在演出间隙设置“药都知识问答”,向村民发放中医药养生手册,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读懂药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前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离我们很远,现在志愿者把架鼓队、旗袍秀请到广场上,还有人讲解每段表演背后的药都故事,这才是咱药都人自己的‘文化大餐’!”带着全家来看演出的张大爷,一边跟着架鼓节奏拍手,一边说道。
“文旅志愿服务既是药都文化传播的‘纽带’,也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安国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联合市文广旅局,重点开展药都文旅志愿者专项培训,全面提升志愿者的“药都特色服务能力”;搭建“药都文旅志愿平台”,推动志愿者与景区、场馆、社区的精准对接,让“志愿红”持续点亮“千年药都”的文旅版图。
(本报通讯员 李玉洁)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