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韧性社区,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理论视界)

崔霞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进入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安全高效的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韧性社区建设就成为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保障。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组织韧性。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政治优势体现在能快速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组织优势体现在可统筹各类资源、联动多方力量。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一是深化“党建+网格”模式。将党组织覆盖到社区每个角落,设立党员责任区,明确党员包片、群众联户机制,确保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解、应急响应等关键环节有人管、有力量。同时,依托“党建联席会”,联动物业服务企业、商户、社会组织及驻区单位,整合资源建立应急物资库、志愿服务队伍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平战结合、快速响应。针对突发事件,党员骨干第一时间冲锋在一线,组织居民开展疏散、救援,有效提升社区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适应力和恢复力。二是提升党员干部治理能力。建立“常态化培训+实战化演练”提升机制,定期开展危机意识专题培训,结合典型案例讲解风险识别要点;组织应急处突演练,模拟人员疏散、物资调配等场景,提升党员干部现场指挥、动员群众能力。在日常服务群众工作中,党员干部要带头开展风险排查、主动发现并推动解决消防通道堵塞、电动车飞线充电等隐患。面对矛盾纠纷,要善于运用党员调解室等平台有效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使党员干部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加强科学规划,推动制度韧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在工作推进中,要统筹协调韧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与实施路径,重视培育社区风险意识、提升应急技能等能力建设。一要统筹协调硬件投入与末端治理能力建设。韧性社区建设多聚焦于新建社区或示范片区,而风险更高的老旧社区、城中村存在建筑老化、管网超期服役、适老设施缺失等问题,在极端天气下易引发链式灾害。需修订完善韧性安全社区建设法律法规,细化基层应急状态下资源调配权限与责任豁免机制,整合防灾资源,合理界定危险源排查与衍生灾害防控权责。二要统筹协调韧性社区建设中的政策制定、规划衔接与监督评估职能。同步构建省、市、县三级协同网络,形成权责明晰的网格化组织体系。三要推动将韧性指标纳入地方标准体系,为风险防控、灾后恢复及责任追溯提供法治保障。梯次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果转化,实施“生态筑基+智慧赋能”双轮驱动,依托城市更新行动,整合海绵城市、智能预警等技术构建韧性城市典型模式。

强化布局调整,提升空间韧性。针对当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消防设施等资源存在的区域配置不均衡、防灾潜力待有效激活、应急避难场所需要常态化监管机制以及自然灾害种类差异化等现状,需要强化布局调整,提升空间韧性。一是以城市更新行动带动韧性社区功能建设。重点推动社区应急文化广场、“安全应急小屋”等工程建设;同步提升公园绿地、公共广场等开放空间平灾转换能力,实现日常休闲与应急避险功能结合。二是积极开展社会动员。协同商超企业、社会组织及志愿力量,共筑社区生活圈。构建“社区——学校——商超”多级应急物资云仓储网络,通过智能调度平台实现医疗用品、食品等关键物资的精准调配与动态补给,切实增强社区应急供应链的韧性和抗波动能力。三是探索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技术赋能基层与人文反哺技术结合,谨防过度依赖智能设备、过度数字化加剧治理“悬浮”。当监测系统因断电瘫痪时,居民互助网络、本土知识体系等“软治理”措施才是真正的韧性基石。要以智能化平台赋能“大安全大应急”,整合基层应急力量,如辖区内的消防员、巡防员、辅警、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保安等,突出本地特色,制定社区风险防控的“自选动作”及差异化建设方案,实现“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事发单位响应、10分钟街道力量响应、20分钟区级综合救援队响应”。此外,着力解决部分社区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长期堆放闲置物品、因早期规划缺陷及私家车违停占用、消防车道普遍过窄等问题,打通灾害救援通道,提高救援时效。

(作者系山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