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构建品牌矩阵,织密暖“新”网

编者按:

安徽省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和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座谈会,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部署要求,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创新构建“1+5+N”品牌矩阵,通过三级联动织密服务网络、多方协同筑牢保障防线、治理融合激活参与动能,形成全域覆盖、全链条服务的工作格局。

城市的脉搏,在新就业群体的奔波中跳动。凌晨四点的安徽省宿州市,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外卖骑手的身影已出现在大街小巷,快递分拣中心的传送带正载着包裹飞速运转,网约车司机的导航语音在空荡的路上回响……这些穿梭在城乡的“流动身影”,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也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人间烟火”。

宿州市坚持党建引领,将对新就业群体的关怀揉进奔波的日常:从“暖蜂驿站”里的一杯温水、一块应急的充电宝,到“骑手学堂”里一堂实用的技能课、一场贴心的法律咨询;从“红心通达”党建品牌,到“积分制”带来的双向参与——这座城市正用细致入微的服务,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暖心网”,让每一次付出都有回应、每一份辛劳都被看见。当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受益者”变身“城市共建者”,双向奔赴的温暖,正成为宿州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党建引领聚合力

让服务网络全域覆盖

“以前,跑单累了只能在路边歇脚,遇上刮风下雨连个遮挡的地方都没有。现在,驿站里能充电、能喝水,遇到困难还有人帮,心里踏实多了。”快递员小李每天穿梭在埇桥区的大街小巷,谈及“暖蜂驿站”,他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这份“踏实”,源于宿州市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的全域服务网络。

宿州市将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和服务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市级统筹+县域特色+社会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把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新就业群体最需要的地方。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抓总,制定《宿州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召集、社会工作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旨在及时回应诉求、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属地落实”的工作闭环。

“我们的目标是‘哪里有新就业群体,哪里就有党组织服务’。”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实现这一目标,宿州以商圈、社区、交通枢纽、产业园区为重点,统筹建设“暖蜂归宿·党群驿站”,配备桌椅、饮水机、急救箱、充电设备等基础设施,确保新就业群体“渴了能喝水、累了能歇脚、手机能充电、应急能求助”,让服务变得触手可及。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暖蜂驿站”315个,累计服务4.7万余人次。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外地人’,现在遇到事找组织、找驿站,有人管、有人帮,感觉成了城市的‘一份子’。”网约车司机王师傅因交通事故与平台企业产生纠纷,在驿站工作人员的协调下,3天就拿到了合理赔偿。这样的案例,在宿州并非个例。截至目前,宿州市已为数十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解决了劳动合同纠纷、工伤认定等问题,让“奔波者”有了稳稳的依靠。

5大品牌显特色

精准服务直达末梢

走进宿州经开区物流园,200余辆印有“红心通达”标识的快递三轮车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车身上“党建引领·文明配送”的标语格外醒目。“以前送快递就是单纯跑单,现在车身上印着‘红心通达’,感觉多了份责任,遇到老人取件会多叮嘱两句,看到路面有杂物也会顺手清一下,就想配得上这个标识。”快递员小王一边往车上搬快件,一边笑着说。

宿州经开区是宿州重要的物流集散枢纽,每逢“618”“双十一”等电商大促节点及节假日,物流单量激增,新就业群体便成了园区里最忙碌的人。为此,宿州经开区聚焦党建赋能、提质增效,结合物流园“三通一达”(即申通快递、中通快递、圆通快递、韵达快递)等物流企业集聚的实际,创立了党建品牌“红心通达”,探索推进各快递公司在分拣、配送、代收等方面资源共享、相互配合,有效解决了用工短缺、成本过高等问题,让快递员不再为“人手不够、跑单绕路”发愁,配送效率大幅提升。

宿州经开区的“红心通达”,是宿州“5大品牌”精准服务的缩影。针对不同县区、园区的产业特色、新就业群体结构,宿州打造了萧县“萧新驿”、埇桥“埇结同心”、灵璧“灵听灵璧”、泗县“‘泗’事有我”、宿州经开区“红心通达”等5大品牌,让服务更对味、更贴心。

萧县以“萧新驿”为品牌,聚焦“高效便捷”做文章。在萧县铁塔驿站,骑手们正熟练地用手机扫码换电——只需30秒,就能完成电瓶更换,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备用电池跑单。“以前一天要充两次电,现在换电比加油还方便,一天能多跑20公里!”骑手李敏说。萧县积极整合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社区和企业等资源,打造21个全方位、多功能的“暖蜂驿站”。同时,在银行、药店、超市等场所打造“友好场景”,提供免费如厕、临时休息等服务。

埇桥区是宿州市的主城区,新就业群体数量在全市占比较大。该区以“埇结同心”为品牌,把每月25日定为“暖蜂日”,让关爱“常态化”。在万达商圈的驿站里,“暖蜂日”当天总是格外热闹:志愿者为骑手们免费理发,医护人员提供血压测量、血糖监测等服务,律师现场解答劳动纠纷问题。“平时跑单没时间去医院,‘暖蜂日’把服务送到了身边,太方便了!”外卖骑手刘姐理完发,又拿起驿站准备的防暑药品和口罩,当指头触到清凉的药盒,她的心里泛起一阵暖,连说,“这站点想得真周到。”

灵璧县以“灵听灵璧”为品牌,突出“倾听需求、解决难题”。在灵璧县“暖蜂驿站”,墙上的“心愿墙”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签:希望驿站能有雨伞、想参加驾驶证年审培训、孩子放学没人接……每一张便签下方,都有驿站工作人员的回复和解决进度。“我们每周都会梳理心愿,能解决的当场办,需要协调的联系部门办,确保‘事事有回音’。”驿站管理员介绍道。今年以来,灵璧县通过“灵听灵璧”智慧平台高效收集并办理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各类问题事项已达6200余件。

泗县以“‘泗’事有我”为品牌,着力构建“15分钟服务圈”。打开泗县“职工之家”APP,屏幕上跳动的光点标注着120余个“暖蜂驿站”“友好场景”的位置,骑手、司机一键就能导航到最近的服务点。“有了‘职工之家’APP后,休息变得更方便了!APP上还有筛选的功能,能快速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驿站,省时又省力。”外卖骑手小陈说。泗县还根据季节特点推出“四季服务”:春季送技能培训,夏季送清凉物资,秋季送健康体检,冬季送保暖用品,让关怀全年“不打烊”。

N项服务润人心

“全链条”解除“后顾之忧”

“孩子放暑假没人带,社区的‘七彩阳光课堂’帮我解决了大问题!”网约车司机陈师傅的女儿今年7岁,过去每到假期,他都得带着孩子跑车,既不安全又影响效率。今年夏天,埇桥区在10个社区开设“七彩阳光课堂”,安排志愿者辅导孩子写作业、开展兴趣活动,50多个像陈师傅这样的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

宿州的“N”项服务,不只停留在“解渴、歇脚”的基础层面,更延伸到新就业群体的“成长需求”与“家庭关切”,构建起“全链条”服务体系。

在家庭关怀上,扣准“子女教育”来发力。埇桥区在“六一儿童节”之际,组织5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赴宿州野生动物园开展研学活动;灵璧县为骑手子女开展“爱眼”专项活动,60余名孩子接受了专业视力检查和配镜服务;泗县联合运河街道开设“四点半课堂”,安排大学生志愿者辅导骑手子女写作业,解决“放学后无人管”的问题。

在成长赋能上,聚焦“技能提升”下功夫。泗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的“青年人才夜校”里,30余名快递员、外卖骑手正利用晚上时间学习法律、政策知识。“白天跑单,晚上充电,既能学本事,又不耽误挣钱,太适合我们了!”骑手小周说。夜校邀请县交警大队、县综治中心、团县委等单位负责人担任讲师,内容涵盖道路交通法规、劳动法、青年创业扶持政策等,切实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在权益维护上,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做文章。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出台《关于解决新兴领域就业群体诉求和加强关心关爱的工作方案》,解决“快递员维权难”问题。构建关爱服务体系,联合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指导全市580余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深入企业一线,引导党员在为群众办实事、技术攻关等方面靶向发力。今年以来,累计在生产一线为企业和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20余个。

从“暖新”到“同心”

让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

宿州市以“反映诉求有渠道、解决问题有机制”为原则,将治理表现纳入积分评定,对突出者给予政策优惠、社会表彰,先后评选52名先进典型,8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和网约车司机获评全省最美“十佳”新就业群体,切实提高新就业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不仅要让他们在宿州‘安身’,更要让他们‘安心’‘安业’。”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为此,宿州推出“积分制”,鼓励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治理,实现“服务——奉献——回报”的良性循环。骑手上报安全隐患、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可积累积分,积分可兑换充电宝、体检券、电影票等实用物品,成功构建了新就业群体“服务+治理”的融合生态。

在灵璧县,141名活跃骑手组成“灵璧骑士团”,累计上报并协助解决诸如小区楼栋号错误改正、门禁台损坏抢修、路面破损修补、消防栓漏水处理、垃圾桶火险扑灭等百余起隐患事件;宿州经开区组建“红心通达”党员先锋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日”,协助社区开展高龄老人物资配送、反诈宣传页发放、小区文明劝导等工作,让快递三轮车成为“流动的文明宣传车”,推动“红心通达”从党建品牌转化为服务群众、赋能行业的“金字招牌”;萧县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暖蜂驿站”为主阵地,组织开展“小哥议事会”“小哥茶话会”等活动60余次,收集新就业群体的“金点子”“好声音”120余条,奏响基层治理“协奏曲”,有效提升新就业群体归属感。

感受到城市的温暖,有了归属感,新就业群体也更乐于为城市奉献。泗县快递员张大姐加入“民情哨兵队”,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在“围楼夜话”活动中,她提出“增设‘快递临时托管角’,以缓解小区居民‘取件难’”的意见建议;萧县外卖骑手小王在送外卖时发现有的小区存在电瓶车高楼飞线充电现象,通过“随手拍”及时把情况反映给社区,避免了安全事故;埇桥区快递员张师傅在送货时看到独居老人摔倒,立即上前搀扶并联系家属,老人家属送来锦旗感谢……越来越多的新就业群体从“城市服务者”变成了“城市共建者”,用行动诠释着“宿州温度”。

编后语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运转的“流动脉搏”,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厚度与发展温度。安徽省宿州市以精准化实践传递暖意,用体系化行动筑牢支撑:从市级统筹布局到县域特色服务,再到基层站点延伸,全域织就无死角的关爱网络,使不同群体的需求都能被及时感知;以权益守护为基、暖心空间为桥、多方协同为要,“全链条”保障让新就业群体劳动有尊严、奔波有依靠、诉求有回应,令关爱既落地生根又直抵人心;通过引导融入社区、吸纳参与共建、健全激励机制,推动新就业群体从“城市服务者”成为“发展同行者”。这些举措不仅为新就业群体撑起了一片温暖天空,更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多方合力,让奋斗者的脚步更稳健,让城市的发展更具温暖与活力。

(本报通讯员 董婉星 夏宇)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