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围绕全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聚焦重难点、找准发力点、把握规律性,从“新”出发,向“新”而行,积极探索创新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思路,不断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着力推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融入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大局。
统筹发力
有效规范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丹东市充分发挥“两新”工委牵头抓总作用,持续优化“两新”工委运行机制,着力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体系。
理顺工作机制。根据新兴领域党的建设目标要求,及时修订市委“两新”工委工作规则,将33个市直部门纳入“两新”工委成员单位名单,明确职责任务、工作制度,有效健全组织架构。推动建立快递、互联网、物业等8个行业党委,压实“管行业也要管党建”主体责任。
完善工作体系。召开市委“两新”工作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全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座谈会,采取“书面述职+现场交流+集中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成员单位和各地区交流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经验。制定下发年度工作要点、重点任务清单,建立33个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联系点,强化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
创新运行模式。采取面对面协商、点对点联系的“融入式工作法”,开办13期“圆桌恳谈会”,“一事一议”个性化推进“司机之家”流动党员党支部设立、商圈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等20余项工作。创新开展新兴领域党建项目备案管理,指导各县区及重点园区确立8个党建项目,压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链条,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整体提升。
精准聚力
全力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
丹东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聚焦加强“两个覆盖”,抓好“两支队伍”,强化分类指导,着力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网络。
实施“扩面提质”行动。坚持“应建尽建”原则,构建“行业+属地”兜底管理工作格局,综合运用区域组建、行业联建、龙头带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83.2%,社会组织覆盖率达到48.8%。实行向总量、生产一线、党员人数少及无党员的企业倾斜的发展党员“四个倾斜”政策,为成立党组织创造条件。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685名,推动新兴领域建立工会组织、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1355个,有效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
抓好重点领域党的建设。着力构建“园区党工委——企业党委(综合党委)——党群服务中心——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体系,推动9个园区全部建立企业综合党委。建立《丹东市园区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在职党员规范化、流入党员双重化、流动党员网格化、离职党员属地化管理模式。创新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享、发展联促、治理联动商圈党建“五联工作法”,开展联席会议、主题党日等共建共促活动310余次。
注重履职能力建设。采取“市级重点培训、县(区)级普遍培训”方式,分层次分类别抓好新兴领域党组织书记及出资人、党务工作者和党员技术能手、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培训,累计培训600余人次。用好红色教育资源,63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安排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筑牢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
协同借力
创新打造新就业群体党建特色载体
丹东市聚焦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把对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先把服务做进去、再把作用带出来”,以精准服务让新就业群体幸福“升温”。
精准把脉摸清诉求。建立“企业党组织(党员)——街镇(园区)——‘两新’工委”诉求建议直通机制,深入货运集散地、配送站点一线调研30余次,收集梳理汇总新就业群体在健康体检、技能培训、职业发展、社会认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诉求。联合14家单位制定《丹东市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任务清单》,细化29项重点任务和60条具体推进措施,形成“市级统筹协商、县区跟踪落实、镇街兜底管理、社区属地共建”的四级联动机制,有效畅通诉求反馈渠道。
多元服务暖心护航。创新开展鸭绿江筑“巢”暖“新”活动,建立“江城小哥食堂”63家,惠及8100余人次;创立“江城友好小区”29个,科学设置配送路线导引,提供专属临时停车位,依托物业用房、保安亭等设置建立“幸福小站”;实行“点单式”教学,开办交通法规、应急救护、中医养生等“江城小哥学堂”27场,累计培训1320人次;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商圈”,签署“共建共享 双向奔赴”友好协议,号召暖“新”商户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专属优惠等服务,让暖“新”举措落地见效、触手可及。
创新机制赋能提效。相关部门制定《网约配送员、快递员行为规范》,组织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平台企业签署《三方共建公约》,在规范配送等18个方面达成共识。试点建立《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实施方案(试行)》,成立“红蜂骑手志愿服务队”,引导414名新就业群体通过“随手拍”等方式,参与社区巡防、隐患排查,累计反映和推动解决燃气安全、井盖破损等问题90余件;选聘60名网约配送员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实现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和参与治理的“双向奔赴”。
靶向用力
全力以赴服务保障振兴发展大局
丹东市坚持“党建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好了就是凝聚力,抓细了就是竞争力”的理念,以建强组织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阵地链为抓手,推动党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赋能”转变。
构建区域党建共同体。按照“行业相近、产业相关、要素相连、规模相当、便于组织”的原则,探索建立“县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两新’工委)+职能部门+属地镇街(园区)+非公有制企业”工作机制,在党建工作、产业发展、现场观摩、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沟通,有效打破地域、领域限制,实现区域统筹、优势互补。
激活企业内生动力。坚持“支部组建在业务上、活动开展在生产线上、作用发挥在先锋岗上”的“三上”工作法,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1500余个,引导党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攻克技术难关等挑战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百名新兴领域党组织书记话党建”活动,通过举办案例分享会、“书记微课堂”、开设线上专栏等形式展示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的党建案例和成功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整体提升。
持续释放发展动能。强化“链上党建”协同机制,制定《关于开展“党建赋能 五链融合”强企惠企活动的工作方案》,确定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群体、构建党建惠企友好场景、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等13项具体措施,通过组织嵌入、服务下沉,有效聚合各部门资源,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集聚优势、竞争优势。为专项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打造党建工作机制,“链上党建”赋能产业发展。
丹东市正以挺膺担当、创新实干的作风,守正创新、务实有力的举措,续写新时代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丹东答卷”。
(辽宁省丹东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