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

为新兴领域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辽宁省营口市委高度重视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兴领域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省委部署要求,带领营口市各级党组织迎难而上、精准施策,以“破题攻坚”的锐气与“凝新聚力”的智慧,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在探索中深化、在创新中突破,为引领新兴领域健康发展、团结凝聚新群体力量筑牢坚实根基。

精准识变,直面新兴领域党建复杂挑战

新兴领域党建之难,在于其内在结构的复杂性与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组织形态多样,覆盖难度倍增。平台企业架构虚拟化、扁平化,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体从业者呈现“小、散、流”特征,传统依托单位、属地建立党组织的路径面临“门难进、人难找”的窘境。

群体特征鲜明,凝聚力量待塑。新就业群体工作高度自主、流动性强,工作时间不固定、地点分散,缺乏稳定的组织归属感;从业者思想观念多元,价值诉求各异,传统教育管理方式难以有效触达和吸引,思想引领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

作用定位模糊,融合路径待探。部分新兴领域企业对党组织功能定位认识不清;党组织如何避免“空转”“虚化”,找准服务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参与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深度互嵌,成为亟须破解的重要课题。

新兴领域点多线长面广,参与的行业管理部门多、涉及的主体多,面对挑战,营口市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探索符合新兴领域特点的党建工作新路。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破解“覆盖难”

“条块结合”织网。优化“两新”工委工作机制,修订并印发《中共营口市委“两新”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明确委员单位职责分工,建立述职评议、“一联五建”等制度。强化“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责任,依托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建立交通物流、快递、“小个专”、律师等14个行业党委。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印发《全市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联动机制》《全市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联动机制》《全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工作联动机制》,依托网信、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推动互联网、物流快递、外卖送餐等行业党建;压实园区、楼宇、商圈等集聚区属地责任,建立区域性综合党组织,形成行业归口管理与区域兜底管理相结合的立体覆盖网络。

“灵活多样”强基。全力抓好新兴领域“两个覆盖”,以全市3670家10人以上从业人员非公有制企业、2个国家级园区、7个省级园区、2个商务楼宇、5个商圈市场、3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407家社会组织、4.9万余名新就业群体为重点,创新建立“铁脚板”上门、“大数据”比对、“精准化”补漏、“逆向式”排查“四步工作法”,多角度、多主体开展摸排找出党员7640人,推动新建党组织259个、工会12家、共青团26家、妇女组织150家。选派639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三个行动”固本。结合“两个覆盖”,按照“一企一策”“一社一策”原则,针对不同类别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围绕提升“两个覆盖”质效,推进“强基提质”“筑基领航”和“星火覆盖”三个行动,持续提升“两个覆盖”质量。对于“已建立党组织的”单位,以“提升党建工作质效,实现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化”为目标,实施“强基提质”行动;对于“新建立党组织的”单位,以“夯实工作基础,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目标,开展“筑基领航”行动;对于“尚未建立党组织的”单位,以“多措并举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为目标,实施“星火覆盖”行动。

强化引领服务功能,破解“凝聚难”

“关键少数”示范。强化教育引导,举办新兴领域党组织书记、出资人和年轻一代企业家及党建工作指导员示范培训班。在全市新兴领域党组织中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星级管理”,选树五星级党组织58家。推动建立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推行重大问题沟通共商制度。推行党组织班子成员和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增强其对党建工作的认同与支持。

“暖新服务”聚人。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在服务站点建设、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精准发力。制定《外卖配送人员进入小区行为守则》,协调53个小区优化管理,制作“进门证”,解决网约配送员“进门难”问题。建立439个“爱心驿站”和“司机之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充电、饮水、医疗等基础服务;推动4家律师事务所与4家外卖平台企业签约,免费为网约配送员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医路守护 为城市奔跑者续航”义诊、“迎春·暖新”慰问女骑手等活动,惠及新就业群体400余人次。开展“冬送温暖 夏送清凉”活动,发放慰问物资18.28万元,惠及新就业群体713人次。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服务举措,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

“价值认同”铸魂。创新教育载体和话语体系,运用微党课、情景剧、短视频等生动形式,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与政策;结合行业特点开展“车间微党课”“项目攻坚主题党日”“公益服务实践”等活动,开展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和“金点子”、技术攻关、降本增效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挖掘宣传新就业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增强新就业群体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

深化赋能发展融合,破解“作用难”

“红色引擎”助企。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在技术攻关、市场开拓、风险防范、文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创新工作室、技术攻关小组,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组织党员参与诚信经营承诺、产品质量监督,维护市场秩序和行业声誉,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打造“暖新公社会客厅”,累计解决企业用工、发展党员、阵地建设、规范财务等问题40余件。

“治理哨兵”上线。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熟悉社情的独特优势,引导他们担任兼职网格员、平安巡查员、文明劝导员。搭建3个“小哥说事”群,组建3支“先锋骑手”志愿服务队,创立“先锋骑手 服务营口”党建品牌,引导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主动亮明身份,鼓励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在工作的同时,通过“随手拍”等方式,参与异常情况预警、安全隐患排查、社情民意收集、政策法规宣传等基层治理工作,使之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移动探头”和“新生力量”。

“桥梁纽带”强基。推动党组织积极搭建政企沟通、劳资协商、诉求表达的平台,畅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员工、不同群体之间的对话渠道。协助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与行业生态健康,在服务大局中彰显组织价值。

展望未来,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仍处于深化拓展的关键期,需持续巩固组织覆盖成果,着力提升覆盖质量;需深化对新兴领域发展规律和新就业群体思想行为特征的把握,优化引领服务方式;需进一步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需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党建工作的智慧化、精细化水平。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与韧劲,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提升,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筑牢新兴领域的“红色堡垒”,为凝聚“新”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口实践注入不竭的“新”动能。

(辽宁省营口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