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东林村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立足区位优势,以基层组织“联”建为主线,带动产业发展“联”抓、社会治理“联”动、公共服务“联”情,乡土文化“联”通,切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和精细化治理。
组织“联”建,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东林村联合周边禹庙村、德安社区共同推动党建工作走深走实,链接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等“两新”党组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党员“三问三亮五带头”活动,联动区内外共建单位,解决撂荒地复垦、耕地用水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余个。精心“筑巢引凤”,引进技术人才50余人,发挥袁隆平院士团队和德之源大蒜国家级示范社的引领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00余人、农业职业经理人50余名,研发黑蒜、稻鱼粥等特色农产品。
治理“联”动,擦亮村域文明底色。搭建“有事来协商”议事阵地,设立银龄议事会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平台;线上线下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拓宽村民参与议事协商渠道,让各类群体全过程参与民主议事、民主决策。依托基层治理体系,探索“群力·透明”廉政监督问题处理机制;开展农村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推广“八要八不要”村规民约;完善新建农房“四步”监管机制,将监督力量下沉小区庭院,实现村域发展治理群众主动监督。
产业“联”抓,激活乡村发展动力。推广应用《德源街道东林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等,制度化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八禁止”》,确保集体资产处置依法依规、收益分配公平公正。做好耕地、林盘、生态、文化4类保护,完成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项目30余个,实施河道改造和生态沟渠建设3000余米,挖掘保护大禹文化等4类资源,让片区成为城市居民向往、产业人才常住的目的地。锚定林盘总部、农旅融合、适农加工3个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东林村通过股份合作、盘活闲置资源等阳光规范方式,引进科研、文旅等项目28个,项目总投资达6.3亿元。
服务“联”情,提质田野幸福生活。联合城市社区、园区企业和学校,依托整治完成的散居院落空闲区域,充实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打造30分钟“3+2+1”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圈(3个农村集中居住区党群驿站+2个“两新”党建阵地+1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党务、政务等“5+N”服务“一条龙”办理,配套乡村阅览室、社区食堂、田园运动场等公共设施,构建“15分钟幸福生活服务圈”。推动东林村与德安社区联合成立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物业管理、资产经营等保障性服务,集体收益和服务质量得到双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文化“联”通,厚植乡村文化根基。坚持艺术点亮乡村,与四川音乐学院等12所学校签署校地共建协议,举办文化活动。利用大田景观、城乡绿道,开展省“村BA”成都赛区选拔赛、“大学生音乐节”等城乡联动的文体活动。促进廉洁村社建设与村域发展治理互动,充分挖掘东林村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禹王井和禹庙村“七警”文化墙等文化基因,结合科学家精神教育和袁隆平家风传承,组织红领巾袁隆平杂交水稻学院宣讲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活动育民风、以艺术沁人心,厚植乡村廉洁文化根基。
(作者单位分别为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