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遇美好,共赴向善之约

王婷竹 陈思雨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鼓励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立足服务新就业群体,精准对接需求,创新志愿服务举措。同时,注重发挥优势特长,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助力新就业群体和志愿服务“双向奔赴”,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注入活力。

一张清单,织密服务网络

秉持“需求导向、精准服务”的理念,紧扣新就业群体的现实需求,密切关注其生活状况和权益保障,多措并举为新就业群体排忧解难。

搭建会商平台。立足群体特性进行广泛调研,定期邀请新就业群体、专业社工、社区党组织、平台企业、网点站点等部门代表开展交流座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线上平台收集等方式,全面了解新就业群体在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为志愿服务提供依据。

开展需求评估。在收集到大量的需求信息后,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评估团队对需求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建立需求动态跟踪机制,定期回访和评估。例如,许多新就业群体表示,在长时间工作后,没有合适的地方休息,这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因此,解决新就业群体休息场所问题被列为基本生活需求中的首要任务。

定制服务项目。根据需求评估结果,积极发动社区、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等开展各类特色活动。萧县祖庄社区针对新就业群体反映较多的饮食不便问题,联合周边商户建设了“友好商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用餐折扣;联合法律援助志愿者,开展劳动权益宣讲、纠纷调解等活动,保障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等。一张张需求清单,有针对性地化解了新就业群体的生存难题,为其搭建起从“漂泊”到“归属”、从“生存”到“发展”的坚实桥梁。

一处阵地,汇聚暖“新”力量

从基础保障到场景延伸,在解决新就业群体实际困难的同时激活其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服务”与“成长”的双向奔赴。

整合资源建阵地。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场所,将其升级改造为“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在全市打造315个“暖蜂归宿·党群驿站”。印发《宿州市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积极推进商圈、社区、楼宇等“友好场景”建设,进一步满足新就业群体的多元需求。

叠加服务强功能。在基础保障上延伸服务链条,将阵地变为政策宣传、健康服务的“前沿窗口”。定期组织志愿者入驻驿站,开展心理健康疏导等活动,把服务从“物理空间”延伸到“需求满足”。志愿者定期在驿站开展政策宣讲活动,为新就业群体解读社保缴纳、劳动权益保障等政策;组织健康义诊,为新就业群体测量血压、血糖,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等。同时,在驿站配备了微波炉、饮水机、充电设备、休息桌椅等设施,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停车、充电、饮水、如厕等难题,为新就业群体劳动者提供工作生活便利。

强化情感联结。结合新就业群体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社区阵地资源,打造新就业群体子女托管课堂,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让阵地成为“归属感港湾”。泗县虹乡社区和东关社区分别策划实施了“五彩假日”托管班和“有为小课堂”志愿服务项目。项目集“托”“管”“教”于一体,广泛招募优质志愿者,涵盖教师、大学生、专业技能人才,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空间。

一套机制,激发服务效能

探索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为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构建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志愿服务体系。

坚持党建引领。引导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强化新就业群体服务意识,吸纳新就业群体优秀青年担任社区网格员、楼栋长,协助做好风险隐患预警等工作。组建“先锋骑手”“爱心送考”等特色志愿服务队,引导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利用工作之便,收集涉及环境整治、安全隐患等问题线索,大大提升了社区治理效率。

搭建服务平台。发挥新就业群体“移动探头”作用,组建“小哥微信群”,举办小哥议事会,收集涉及环境整治、安全隐患等问题线索。积极培育移动志愿服务队开展特色服务,如快递员在派件时携带急救包,为独居老人提供应急药品配送;网约车司机在车内张贴反诈标语并普及安全知识,化身“安全宣传员”。

强化制度保障。充分调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推动实行积分制,构建起“服务+治理”的良性循环,让新就业群体在奉献中收获认可。泗县通过编制“‘泗’事有我·‘骑’心共治”活动流程图,创新试行“骑手发布事项——管理员派单——街道社区接单——骑手参与处置——调解成功并反馈——赋予积分”模式,有效激励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灵璧县制定了积分兑换标准,通过积分量化贡献值,以可感知、可积累、可兑换的形式促进新就业群体广泛参与。

新就业群体的汇聚,让志愿服务有了更生动的体现,使“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含义得到深刻诠释,从“快递骑手”变身“服务能手”,真正实现“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提升。全市现已有600余名新就业群体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随着更多新就业群体的加入,志愿服务正在演变为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