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蓝”+“志愿红” 双色笔共答民生卷

吴少洋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创新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让专业的“精准”与志愿的“热情”互为支撑,有效整合社会力量,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精准切入,滴灌民心

专业社工磨砺出锋利“手术刀”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和有效供给。传统的普惠式服务好比“大水漫灌”,难以润泽每一株“干渴的禾苗”。要实现精细化治理,就需要一把能够剖析社会肌理、直达问题根源的“手术刀”。在临淄,这把“手术刀”的锋利度体现在三个方面。

精准识别,切中关键。专业社工不是“问题发生后”的介入者,而是“问题发生前”的预警者。他们运用专业的个案、小组、社区“三个一”工作方法,绘制详尽的“社区民情地图”,并通过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对接机制,敏锐捕捉那些“沉默的少数”。例如,专业社工通过入户走访发现因孙辈沉迷网络而焦虑的隔代教育家庭,或因二孩出生而产生心理失衡的“大宝”。截至目前,临淄区已有730名专业社工通过精准识别申报实施项目857个,涵盖助老助困、青少年服务等多个民生领域。

系统设计,对症下药。当专业社工从“诊断医生”转变为“方案设计师”,他们所提供的已不是简单的社区服务,而是对居民和社区产生双向效应的系统“服务包”。例如,勇士社区整合17家单位资源,为84名行动不便、陷入精神孤独状态的老人打造“一个观众的舞台”。专业社工发动社区党员、民间艺术团体入户开展红色情景剧等表演;链接专业视频团队为老人拍摄“人生纪录片”,制作记忆手账;引导其参与“红色故事传承”志愿活动等。截至目前,专业社工已开展1248次服务。这种服务,帮助个体重建与社会的连接,实现从精神“扶贫”到生活“扶志”的升级。

高效整合,联动服务。专业社工是连接政府与社会资源的“枢纽”。他们将困境儿童的学业、兴趣、陪伴需求进行“项目化”拆解,为其精准匹配具备教师资质的志愿者、少年宫的免费课程和社区的“爱心妈妈”团队,将善意整合成一条高效运转的服务链条,确保每一份善意都能精准落地。

赋能激励,点亮光芒

把志愿服务从“盆景”变为“风景”

一个社会最深厚的力量,蕴藏于民间。临淄区城镇常住人口45.22万,注册志愿者达17.4万,构成了一片“蓝色海洋”。如何让零散的“浪花”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暖流”?临淄区的探索重心在于赋能与激励,让志愿服务从一处处独立的“盆景”,汇聚成一道道欣欣向荣的“风景”。

专业培训,让“好心”能办成好事。在闻韶街道,专业社工通过场景化培训,指导志愿者如何探访空巢老人。“第一句话不要问‘您身体好吗’,可以聊聊‘您窗台这盆花养得真好’。”这种赋能,帮助志愿者理解服务边界、掌握沟通技巧。目前,临淄区已累计为5万余名志愿者提供200余场专业培训,使其成为最专业的“合伙人”。

精准匹配,让“特长”有用武之地。相关部门建立动态更新的“志愿者人才库”:具备专业素养的律师加入“和事佬”团队;擅长书画的退休干部成为“四点半课堂”的老师;从事“淄博烧烤”的大哥,也在社区百家宴上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这种基于兴趣和特长的精准匹配,让志愿服务成为居民自我价值实现的舞台。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言,以前觉得做志愿服务是帮忙,现在觉得是在发光。

价值认可,让“奉献”能蔚然成风。志愿服务要行稳致远,离不开价值的认可。临淄区通过举办公益项目创投大赛,开辟社区创投赛道,为优质项目提供奖补,给予志愿者精神上的尊崇。一位长年照顾邻里的志愿者住院后,社区居民和志愿者自发轮流探望陪护。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闭环,将“行善”内化为深刻的社会契约,让志愿精神在这座城市深深扎根。

齐风鲁韵,深度相融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催化“聚变反应”

制度创新离不开其生长的文化土壤。临淄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与齐鲁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合。

齐文化崇尚变革、务实、法治。这与专业社工所强调的“价值伦理、专业能力、实务效能、持续学习意识”高度契合。鲁文化则浸润着仁爱、道义与和谐,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最肥沃的民心土壤。当代表“专业能力”的“社工蓝”,遇上代表“奉献仁爱”的“志愿红”,人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一场深度的化学反应。专业社工的知识与技能,为志愿者的热情指明了最有效的释放路径;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则为专业社工的服务提供了最坚实的群众根基。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恰是民心的“最前一公里”。临淄区的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正在构建一个更有韧性、更有温度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或许就是齐国故都为今日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的最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温度的深刻启示。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