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榕三治” 乡村焕新颜

马志欣 韦丽盈 张家馨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明江镇洞廊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有著名的“独木成林”景点和抗日英烈周元将军故居,是自治区级文化精品建设项目、“大榕树课堂”理论宣讲平台的起源地。

近年来,洞廊村党组织以自治区党委推行的“五基三化”系列行动为抓手,通过开展“榕话振兴”、创办“榕下诊所”、设立“榕树课堂”等“三榕”载体,巧妙地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推动组织建设、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特色产业、生活水平五方面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榕话振兴”强“自治”,听民意拉伸治理“延长线”。在村党组织引领下,村中的大榕树下成为群众的“议事厅”,通过“榕话振兴”,大事小情都由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办,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的主体作用。2023年以来,村党组织围绕村容村貌提升共收集民意200多条,其中80多条经整理后纳入本村乡村振兴规划。在村党组织号召、党员示范带动之下,群众主动参与美化围墙、整治卫生等集体劳动达800多人次,党群服务中心、法治小广场、标准篮球场及文化舞台等活动阵地的相继建成,既满足了党员、群众办事和活动需求,更让村容村貌实现“旧貌换新颜”。在产业方面,村党组织引进致富能人,采取“农业园+公司+村集体+农户”管理模式,打造500亩洞廊产业园,推动莲藕、坚果、稻虾等特色产业发展,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

“榕下诊所”促“法治”,解民难锻强治理“中心轴”。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村党组织联合妇联、司法所、法庭等部门创新开办“榕下诊所”,开展“多方会诊”,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一村一法官”定期在榕树下进行法律“义诊”,用“望闻问切”工作法排查邻里纠纷;通过以案说法、模拟调解等方式,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潜移默化增强群众法治意识。2023年以来,“榕下诊所”已开展“义诊”18次,联合“会诊”21次,解决了群众矛盾纠纷20余起。

“榕树课堂”育“德治”,聚民心共绘治理“同心圆”。洞廊村在榕树下开设“榕树课堂”,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唱政策:党员干部用壮语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壮族歌手则将惠民政策、法律知识编成山歌传唱。通过互动式宣讲,“榕树课堂”不仅成为政策解读的“传声筒”,更成为党群连心的“连心桥”。群众在歌声中悟思想、在故事中受感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悄然融入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被持续激活。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