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建强党组织管理体系 激活行业协会商会党建新动能

福建省委社会工作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和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以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充分激活党员作用为核心目标,扎实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持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范围,不断强化对行业协会商会的政治引领,为行业协会商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力。

聚焦理顺党建体制,创新链条化管理模式

破解行业协会商会党建管理分散、责任传导不畅等问题,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归口行业(综合)党委管理体制,构建“‘两新’工委——行业(综合)党委——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党员”四级管理链条,确保党建工作责任清晰、落地有力。

“两新”工委抓统筹协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党委“两新”工委成员单位、组织结构,明确职责任务,实现“一盘棋”统筹推进。如,省级层面将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工商联等35个与行业协会商会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纳入成员单位,由省委组织部、社会工作部分管领导及民政、市场监管、工商联主要领导兼任工委副书记,其他成员单位分管领导担任委员,形成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党建工作格局。

行业党委抓具体落实。依托同级行业管理部门和民政部门,成立行业(综合)党委,隶属“两新”工委管理,日常工作由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直接负责,具体履行对所属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的协调对接、业务指导、督促推动等职责。如,省委“两新”工委批复成立22个省级行业(综合)党委,直接管理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

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抓落地见效。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严格按照行业(综合)党委部署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党员教育管理、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党建与业务融合等重点任务,明确时间节点、责任人员,逐项推进落实,切实发挥党组织在行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如,漳州市家居商会健全“商会党支部重大事项参与机制”等党务工作“十项制度”,探索“党建搭台、业务唱戏”模式,充分发挥商会党员在难题攻关中先锋表率作用。

聚焦推进“两个覆盖”,创新协同化管理模式

针对行业协会商会覆盖领域广、党员流动性强等特点,打破传统思维与行业壁垒,通过创新党组织组建方式、活动形式,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确保党员在哪里,党组织的引领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坚持应建尽建,推进党组织组建。根据行业协会商会规模、党员数量等实际情况,分类施策推进党组织组建。对党员人数达标、条件成熟的,单独组建党组织;对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或建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等方式推动开展党的工作。如,厦门市累计设立社会组织党组织241个,覆盖250家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

创新活动方式,提升党建工作效能。依据“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原则,推动行业内、跨行业党组织通过共享党建阵地、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共同破解行业发展难题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效能。

推动双向进入,强化队伍建设。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班子成员与党员管理层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鼓励政治素质高、领导能力强、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协会商会负责人兼任党组织书记。同时,积极在专职人员特别是管理层中发展党员,为党组织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聚焦促进作用发挥,创新实体化管理模式

推动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保障支持、优化服务方式,让党组织真正成为服务行业发展、凝聚党员群众的“主心骨”,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行业发展优势。

清单化推进,压实工作责任。根据“地域相邻、职能相关、优势互补”原则,将行业党委划分为不同片区,推动建立片区议事、联动协作等制度。实行“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三张清单”工作法,确保党建工作有目标、有抓手、有成效。

精准化指导,强化保障支持。定期举办党务工作者专题培训班,围绕党建工作任务开展培训;建立跟踪回访机制,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解决新成立党组织的工作难题;落实党建经费,改善活动条件,健全党务人员激励机制,确保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作用有效发挥。如,省工商联行业党委明确商会安排会费的1%~2%用于党建工作,以党的建设服务保障商会发展;宁德市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助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有效解决基层党务工作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推动党的工作全覆盖。

贴心化服务,提升服务效能。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积极发挥作用,为会员单位提供矛盾调解、资源对接、创新攻关等服务,切实发挥服务行业、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如,福建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业协会党委9名党员骨干担任福建省住建领域民事纠纷调解联合协调委员会调解员,累计调解纠纷64件;晋江市鞋材鞋机商会党总支牵头整合会员企业党员技术骨干43名,成功攻关高弹性EVA发泡技术,助力安踏、特步等企业生产成本下降12%。

(福建省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