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模式促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袁小梅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志愿服务工作和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职能,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四共”(平台共享、队伍共育、项目共建、文化共融)模式,推动专业社工与志愿者队伍规模持续壮大,专业社工服务和志愿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凝聚服务群众、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平台共享,整合多元服务阵地

整合康巴什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室三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与各类志愿服务站点,形成“区级统筹、街道联动、社区落地”闭环体系。按照“六有”(有场所、有队伍、有项目、有设施、有制度、有标识)标准,建成区级人才服务中心和21处服务站点,为专业社工和志愿者提供便捷服务及活动场所,让专业服务触手可及。依托党建引领“根数据库”平台,建立专业社工和志愿者信息库,通过数据整合与精准匹配,提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效能。社区工作者通过走访模块精准掌握居民需求,经评估形成项目库,再以公开招标或项目委托等方式,组织适配度高的专业社工或志愿服务组织认领实施,从源头上避免服务“错位”。同时,依托“多多评·码上生活”平台市民品德积分体系,实现志愿服务积分化管理。截至目前,累计为8.65万人次赋分,让“奉献有回报”可见可感,借助数字平台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

队伍共育,构建专业赋能体系

深化政校合作,提升队伍素质。将全区4个街道全部确定为高校实习基地,既为高校社工专业学生提供扎根社区的实践平台,让理论知识在服务群众中落地转化,也为基层持续输入“新鲜血液”,实现“实践育人”与“人才储备”的双向赋能。建立“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人才库、师资库、课程库、项目库、案例库,试点先行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建设工作。组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持证人员数量稳步增长,专业资质成为服务提质的“硬支撑”。在此基础上,运用小组工作、社区动员等专业方法,培育“共享奶奶”“三侠客”“红石榴”等志愿服务队伍,发展社区联户长志愿者,实现专业力量与群众智慧有机融合。围绕需求调研、项目管理等内容,开展“双工同行·专业担当”等主题培训。目前,全区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8名,持证社工405名,注册志愿者24955名。“高校输送+本土培养+资质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壮大队伍规模,更以专业化推动服务从“广泛覆盖”向“精准深耕”跨越。

项目共建,深耕精准服务实践

实施“高校督导+实践基地”培育模式,在社区设立“田野课堂”,发挥专业社工在需求评估、项目策划、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组织高校师生深入社区开展需求调研,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精准捕捉老年人照护需求、未成年人成长痛点、困难群众实际困境,将一手数据转化为项目设计的“源头活水”,协助街道、社区持续完善项目库,并在项目实施中配备专业督导,确保项目服务质量。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志愿者能力提升小组63个,实施“幸福邻里乐”“银龄无忧”“睦邻友好”等服务项目74个,开展“银发生日会”“青苗学社”“幸福课堂”等特色活动,服务老年人、未成年人、困难群体等。哈巴格希街道达尔罕社区作为自治区首批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聚焦“转移农民多、老年人口多、残障人士多、公共服务依赖大”的特点,将专业社工精准评估与志愿者在地优势结合,成功培育解纷团、富民团、暖阳团(助老)、自强团(助残)、妈妈帮5支特色志愿服务组织,持续孵化“匠心富民”“暖阳银龄”“哈宝当家”“荔枝花开”“妈妈帮”等一系列精准对接民生的“小而美”品牌项目,累计开展服务150余场次,服务居民超5000人次,让社区服务既有专业深度,又具社区温度,生动诠释了“精准化+专业化”基层服务新路径。

文化共融,厚植参与服务生态

依托重要活动节点,组织开展寻找“双美双优”(最美专业社工、最美志愿者、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活动。哈巴格希街道达尔罕社区获评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示范社区和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联络工作示范站,康新街道悦和社区获评自治区级最美志愿服务社区。5名专业社工、4名志愿者分别获得自治区及市级相关荣誉。“银龄无忧”“乐享时光”等5个项目获评自治区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共享奶奶”“康法护航”项目获评鄂尔多斯市一类志愿服务项目。推出“康小社”IP形象和“志美康城”系列志愿服务文创产品,得到广泛欢迎。原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视频《向美而行》在相关平台展播,积极宣传助人自助工作理念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专业服务深度与志愿服务温度共同绘就城市文明新图景。

(作者系中共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委员会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