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用力做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在群众之中,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地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制度设计,聚焦服务群众,创新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心贴心”征集民生需求,“实打实”解决民生问题,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访“零距离”,服务“面对面”。实施党员联户制度,让党员下沉网格、融入群众,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闭环,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组建“民生服务团”,统筹资源力量,延伸为民服务半径,推动形成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村(社区)“结对子”,开展“屋场夜话”“田埂议事”“湾子会”等活动,让村民在田间地头参与议事协商,以“议事”推动“办事”。

数据连民心,“云端”解民忧。搭建智慧党建平台,推行“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居民评单”的服务模式,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搭建民意收集平台,党员干部通过“敲门行动”等了解居民基础信息,同步接入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数据,构建“民情数据库”,将传统“上门问需”升级为“智能画像”。开发“社友圈”功能模块,设置“阳光议事厅”“随手拍”等互动板块,居民通过线上议事协商解决民生问题。推行党员服务积分制,激发党员主动认领服务事项。

检验出成效,关键看口碑。建立健全跟踪督查、群众评价、量化考核机制,以服务群众效果作为工作开展评价依据。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服务情况、党员参加志愿服务和包联走访等情况进行评价,激励党员持续改进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建立“问题解决跟踪回访”制度,通过电话抽查、实地走访等方式,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既要传承入户走访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又要善用大数据分析民生痛点;既要发挥党员个人先锋模范作用,又要强化党组织统筹协调。基层治理的温度,蕴藏在万家灯火的守望之中,要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更好凝聚服务群众,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既是机制创新的价值原点,也是检验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

(本刊编辑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