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有122个县(市、区)、1613个乡镇(街道)、2.65万个建制村(社区),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差别较大,发展基础不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广东,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殷切期望广东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于2022年12月启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着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全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自2024年1月组建以来,牢牢把握省委提出的“指挥部”“开发区”工作定位,务实进取、攻坚克难、敢为人先,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奋力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涌现出一批润民心、汇民智、促善治、护发展的基层工作创新模式,让“神经末梢”变成“治理前哨”,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力助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蓄势赋能。
贵在机制:健全党建引领体制机制,
筑牢治理“定盘星”
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制定《省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工作规则》,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强化统筹指导、资源整合与督促落实。推动市、县两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机制总召集人,形成“党委主抓、部门协同”格局,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持续转化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县域产业振兴和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劲活力、制胜优势,为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蓄新动能。
织密基层组织网络。推动党支部建在城市小区、村民小组、“江海渔船”上,全省9800余个小区建立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延伸到“治理末梢”,使组织堡垒在一线筑强,发展活力在基层奔涌。因地制宜推进超大社区、城中村等区域治理,推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以专业、贴心、扎实的服务暖人心、聚民心,筑牢基层善治坚实基础,让“百千万工程”的福祉直抵千家万户。
重在基层:深化基层减负与规范治理,
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
整治形式主义顽疾。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清理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累计取消证明事项48项,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推动基层工作重点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不断厚植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助力“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见效。
规范明晰基层权责。理顺基层权责,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加快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各地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去年来,全省村(社区)共清理牌子超40万个,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外部显著位置的挂牌数量不超过6块;内部悬挂的标牌标识种类由原来的263个减少到15个;出具证明事项大幅减少,多数地市可出具证明事项控制在5项以内。
根在群众:激发群众主体活力,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深化乡村议事协商。制定发布《社区协商工作规范》广东省级地方标准,各地出台社区居民议事会工作规程及运行标准工作指引。围绕“百千万工程”实施需求,推动乡镇(街道)议事协商与村(社区)议事协商有效衔接。推广“榕树下议事亭”“街坊议事堂”“瑶老议事会”等乡村特色协商形式,健全“四议两公开”制度。重点针对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农房风貌提升等事项开展协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议事协商品牌。
建强基层治理队伍。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村民小组党组织书记,推动党组织向村民小组延伸覆盖,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广东省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数量已经达到18.63人。依托广东社区学院开展基层干部培训,举办广东省社区工作者骨干党员示范培训班,培训150名社区工作者骨干党员,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现场预演,优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力提升。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筹备共建广东社区运营研究院,搭建社区工作者培训交流平台。
推广“诚信积分制”建设。激发“百千万工程”内生动力,将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使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广清单制、运营制、诚信积分制,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湛江廉江市河唇镇新屋仔村通过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行为量化赋分,用看得见的“小激励”激活共建共治共享“大能量”,让乡村环境、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焕发全新活力。
成在创新:丰富社区服务供给,
建设富有活力的社区
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推动社区建成“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提升社气(人气、和气、正气)、社品(品质、品味、品牌)。紧扣“服务为民”主线,建设无障碍通道、老幼服务空间等设施,用更多可感可及的变化凝聚人心。建强阵地,打造一批群众家门口的好去处,激发各方主动投身“百千万工程”的热情。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道沙顶社区打造“匠心园”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商企引入+公益反哺”模式提供全龄服务。佛山市创建“熟人社区”,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楼长”体系,推动“陌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转变。
焕发社区发展活力。坚持“小生意+大公益”原则,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推动各方要素向县镇村聚焦。通过“空间换资源”“公益+低偿”等方式激活自我造血功能,打造一批百姓家门口的“幸福角”,推动“沉睡资源”焕发新生机,让“青山淌金银、老屋成旺铺”的愿景照进现实。
建立社会工作观察制度。在清远等地试点建立社会工作观察站,选聘社会工作观察员收集社情民意,推动问题“直通直办”。目前,全省共设立593个观察站点,聘任1366名观察员。发挥观察员在基层社会的“传感器”和“探头”作用,发现问题,收集建议,研究对策,传递信息,为“百千万工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潮涌珠江,奋楫争先。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强化体系、深化整治、提升能力、推动创新,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尤其是“两社三中心”建设重塑社区服务场景,社区运营激活内生动力,社会工作观察打通民情“传感器”,形成独具特色的“党建引领、多方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加力提速,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