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

善治聚合力 暖邻润民心 共绘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广东省广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及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以“两社三中心”建设为抓手,锐意改革、试点创新,打造具有“人气和气正气、品质品味品牌”兼具的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不断推动乡村治理百花齐放,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广阔南粤田野摹画出“善治·暖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乡村新画卷。

党建引领聚合力

广州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上下协同联动,协调各方力量参与、推动工作。先后制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年度工作要点、“善治·暖邻”十项措施、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办法等,不断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政策体系。构建常态化联系群众机制,凝聚共建合力,健全社会工作观察(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建设市级联系站点33个,选聘观察员141人;完善党建引领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广州12345热线上线以来累计服务量超1.9亿件,发动居民群众、行业协会商会、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面对盆景产业分散、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镇党委将13个村(社区)党组织、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联合起来,统筹解决用地、技术、销售等难题,培养发展规模以上盆景园18个,盆景种植面积达5000亩,年产值超8000万元,带动全村1/3人口在家就业,让分散化小盆景做成了集聚化大产业。立足“洪熙官故里”文化底蕴,新建洪熙官纪念馆,成立醒狮队与洪拳培训基地,举办洪熙官武术文化节,纵深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从偏远村到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蝶变。

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党组织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慈善”新模式,组建乡村志愿服务队,推动“双百”社工下沉服务,鼓励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实现社会资源的良性循环和高效利用。通过引入广州珠江粮油集团等企业资源,推动建设乡村主干道、停车场、口袋公园以及墨砚塘污水整治、显宗祠荷花池升级改造、文创街农房外立面美化、烈士纪念亭升级改造等多个重点项目,古老村落的传统风光焕发出新时代的善治光彩。

盘活资源拼经济

广州创建“睦邻营治”社区运营模式,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共商共议共谋,通过市场化手段、社会化方式,整合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乡贤等力量,盘活乡村沉睡资源,实现“公众深度参与―社区运营造血―公共服务供给―睦邻文化共识”的良性循环。全市所有村(社区)已建成设置科学、统一规范的居民议事厅,推动群众共议、多方共建、成果共享。

增城区石滩镇下围村健全“1+1+N”议事协商体系,即:坚持党建引领一贯到底;落实广州市城乡议事协商“116”工作法(坚持党建引领一个方向,遵循一套议事协商机制,执行六个具体的议事协商步骤);高效的“议”引来“N”方力量,成功培育强村公司、企业、乡贤、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共同盘活闲置资产、建设文旅项目、兴办公益事业等,村集体年收入1574万元,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下围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从化区江埔街锦一村面对曾经的薄弱“家底”,村党总支实践“党建引领+强村公司”模式,牵头成立由村集体100%控股的强村公司,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转变。村党总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退休老支书组成“头雁方阵”,带领公司以市场化手段盘活闲置土地房屋,推进整村运营。短短四年时间,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9.15万元跃升至2024年超650万元。同时,强村公司将盈利反哺村民,带动解决就业、养老、托育、教育、娱乐等公共服务短板,特别是聚焦“一老一小”丰富服务供给,探索出“产业兴村、治理活村、服务暖村”的现代化路径。

南沙区港湾街道芦湾村党组织以“公益+低偿+市场”模式,将“村咖”“村超”“村播”等新业态引入乡村,盘活约1500平方米闲置空间;链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当地荔枝产业升级赋能;联合结对企业,提供70个就业岗位,吸引返乡大学生注册公司。通过系列孵化共创,芦湾村链接资源约1347万元,完成10个重点项目,让村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收获满满幸福感。

暖邻实事润民心

广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重点关注新就业群体、一老一小、妇女等权益保障。印发《关于深化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治理作用的工作方案》,健全长效机制,全市所有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建“田野课堂”,开展“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文化浸润、环境美化、惠民实事塑造文明乡风、美丽乡村、和谐乡景。

在黄埔区新龙镇麦村村,特色农业和积分制撬动了乡村治理的大文明。村党组织强化党建引领,依托资源优势引进开发区投资集团,打造了集高新农业、旅游休闲、民居露营于一体的特色文旅产业。创建约20家麦村“农家乐”,打造美食新天地,擦亮了“广州市粤菜师傅名村”的金字招牌。麦村村推行“积分制”,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并每月进行审核认定、评比奖励,让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白云区人和镇清河村作为全国文明村,通过结对共建机制,引进资金,完成21个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3A级景区”人和园,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500多万元。打造乡村文化矩阵,建成华侨文化馆、高质量发展主题展陈馆、龙舟文化主题研学基地等阵地,举办“重阳老人宴”,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广东省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