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汕地区人多地少,过去一些地方村民为争夺农田、水源等冲突频发,因历史积怨形成“互不往来村”,这些村落间的隔阂不仅阻碍了村民之间的正常交往,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汕头市潮南区聚焦“百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议事协商+多元化解+同谋发展”的化解历史积怨、推动乡村善治的新路径,已促成多个“互不往来村”和解,化解乡村历史积怨10宗、惠及村(社区)20个。
党建铸魂,锻造乡村治理的坚强堡垒
化解历史积怨、推动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潮南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动,建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潮南区将化解村庄世代隔阂纳入基层治理工作重要内容,成立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四套班子”成员联镇包村,形成分管区领导全程督导、区直部门和属地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镇(街道)选派科级包村干部带队常驻“互不往来村”,村(社区)将党员作用发挥纳入“先锋指数”星级评定内容,推动党员在矛盾化解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以结对式服务、走访式服务两种模式,与村民面对面唠家常、听民情、解纷争。
比如,成田镇家美社区和西岐村因争夺水源灌溉引发争端有百年历史,也因此两村世代不相往来。在化解两村历史积怨过程中,镇村干部多次进村入户,通过走访群众、回应群众诉求、了解群众心声,明确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工作方案,为化解矛盾奠定了群众基础。在镇村干部的努力下,两村村民逐渐消除隔阂,恢复了正常交往,并合建了灌溉水渠。
议事协商,架起睦邻友好的沟通桥梁
潮南区开展基层议事协商,广泛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搭建睦邻友好平台。潮南区出台镇(街道)、村(社区)两级议事协商目录清单,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确定镇(街道)协商重点,由镇(街道)党(工)委主导开展议事协商。各村(社区)在党组织领导下,发挥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等作用,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听取民意民声,形成“有事好商量”的良好氛围,妥善解决村落间历史积怨问题。
比如,潮南区胪岗镇上厝社区、胪溪社区和潮阳区和平镇下厝社区、新龙社区同属原潮阳县溪头乡,四村因历史原因素来不睦。潮南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结合“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促成四村坐下来共同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轮流主持召开议事协商交流会,定期召集村“两委”干部、优秀党员、村民等面对面解决争议,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化解四村和解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在各社团组织、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四村成功化解了“陈年旧怨”,成立了“潮汕溪头和亲睦族理事会”,进一步强化了和亲睦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理事会积极谋划建设溪头小公园,做好道路硬化、清淤修渠等民心工程,推进乡村治理长效久治。
多元化解,凝聚化解矛盾的强大合力
潮南区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做好矛盾纠纷攻坚化解。建立社会工作观察制度,了解社情民意,掌握基层动态,及时预警矛盾纠纷。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基层法官、检察官、民警、法律顾问、调解员等专业力量,推选一批在村(社区)有威望的、热心公益的代表参加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专业性行业性调解有机衔接、协调联动。
潮南区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形成互谅互让的社会氛围,以法治为底线,用法律程序保障公平正义,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让群众自主议事协商解决问题,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矛盾纠纷化解格局。
比如,在化解成田镇上盐村和西岐村的历史积怨过程中,依托成田镇公益慈善会作为“和事佬”平台,多次开展调解,化解心结,促成相互理解,最终达成不涉及赔偿、不涉及拆迁、不涉及路权的“三不”原则,成功化解了两村因土路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发动乡贤筹集资金80余万元铺设水泥路,帮助两村居民告别泥土路,走上平坦的村道,积累20多年的矛盾隔阂也随路而通、随路而解。
同谋发展,擘画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潮南区以产业发展、民生项目、本土文化为纽带将各村联结起来,积极引导各村进行资源交换、优势互补,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晚”等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村落间交流融合,持续巩固历史积怨化解成果,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发展。
比如,仙城镇仙门城社区与深溪社区双方摒弃前嫌,共同投入300余万元,聘请专业保洁公司实施全域清扫保洁,并成立联合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及督导组,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保洁机制,携手打造整洁优美的绿美家园。双方还打破地域界限,共同打造“翠湖旅游区”,不仅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广东省汕头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