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

创新“入户联心”机制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广东省汕尾市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创新推行“入户联心”机制,组织5.9万名党员干部沉入一线,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推动干群关系由“陌路”变“亲友”,实现民意在网格掌握、矛盾在基层化解、服务在门口落实,为“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践行群众路线,

推动“联心”机制向下扎根

汕尾市着力构建全域覆盖、精准高效的“联心”机制,推动联户人员“脚底板办公”,走村串户实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让服务触角直达末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构建“10+2”联户队伍,实现精准治理全覆盖。汕尾统筹基层治理骨干力量,村(社区)“两委”干部、驻村干部、网格员、村(居)民小组长全员参与,同时广泛组织基层党员、“双百”社工、村(居)民代表、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村级后备干部等力量,还鼓励机关干部、志愿者参与“入户联心”活动。以全市863个村(社区)划分的4555个网格为基础,创新设置2.5万个“基础联系单元”,按照“居住相邻、关系相近”原则,每5~15户居民组成最小服务单元,形成“大网格—中网格—小网格—基础单元”四级治理架构,让治理触角直达家庭。全市5.9万名联户人员每2人一组结对服务一个基础单元,真正做到“户户有人联、事事有人管”。

建立“每月遍访”机制,构建干群关系“联心桥”。联户人员每月全覆盖入户走访,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严格落实“五个必到”,即红白喜事必到、生病住院必到、家庭变故必到、矛盾纠纷必到、意外灾害必到。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联心工作室”,聚焦政策宣讲、矛盾化解、耕地保护等重点任务,定期会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联户人员向群众发放“联心卡”,亮身份、亮号码,确保群众诉求“找得到人、办得成事”。如海丰县设立40余个“咸茶说事点”,党员干部与群众品茶唠家常、议村务,累计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249件,收集群众诉求建议382条,其中295条转化为惠民举措。陆河县开展“周三夜访”,县领导带头夜访农户,仅“医保征缴”就覆盖2730户,收集建议235条,解决问题124个。

落实“五字工作法”,靶向解决基层民生“疑难杂症”。联户人员践行讲、看、听、问、帮“五字工作法”。“讲”,即热心宣传政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百姓家;“看”,即细心掌握民情,关注特殊群体,发现苗头性问题;“听”,即用心问计于民,共商共议;“问”,即耐心谈心交心,与群众“交朋友”“结亲戚”;“帮”,即尽心排忧解难,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推动基层力量常态化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做到发现问题、化解矛盾、落实工作都在一线。如市城区捷胜镇军船头村联户人员通过走访,发现上游排洪沟堵塞使农田在强降雨后易受淹,迅速组织清淤疏浚,保障汛期排水和农业生产。

聚焦民生服务,

促进“联心”效能向上跃升

汕尾市以“入户联心”为抓手,精准排查风险隐患,破解民生难题,推动政策宣传落实,全方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助力风险排查,维护基层稳定。联户人员充分发挥“前哨”作用,带动群防群治力量对风险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敏锐捕捉各类苗头性信息。56个镇级社会治理中心(综治中心)高效运转,依托汕尾市“民情地图”平台,构建起“发现—反映—解决—反馈”的全链条闭环。如陆丰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诉求,依托“入户联心”机制,实行“企业吹哨、专班报到、接诉即办”调解模式,与企业成立联合专班,累计调解线上线下劳务纠纷135宗,涉及金额达694.85万元。海丰县陶河镇推行“基层党员+驻村警员+网格员”联动机制,通过“入户联心”加强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市“民情地图”平台受理网格事件16万余起,其中95.45%化解在村级,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聚焦急难愁盼,解决民生痛点。为精准解决群众需求,联户人员对走访对象信息分类建档,建立“一户一档”重点跟踪机制。通过“民情地图”平台实时流转处理82类民生事项。如市城区捷胜镇军船头村针对老弱群体就医难问题,联动医院打造村级远程会诊中心。海丰县针对暑期孩子“看管难”问题,组织联户人员走访收集民意,县镇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让孩子们来党群服务中心过暑假”活动,解决双职工家庭后顾之忧,获得群众广泛好评。

解读法律法规,推动政策落地。联户人员化身政策“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同步收集政策落地堵点问题,推动部门优化流程。如市城区红草镇晨洲村通过宣传政策法规,清理不规范合同54份,挽回集体经济损失132.47万元。

构建多方参与格局,

推进“联心”触角横向拓展

坚持党建引领,以“入户联心”为抓手,办好兴村富民的群众关切事,激发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助力“百千万工程”。

激活乡村发展引擎。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联户人员走村入户,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对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积极开展“百千万工程”政策宣讲和土地流转动员工作。推动城乡风貌连线连片提升,加快实现“全域镇村典型示范”。如海丰县黄羌村联户人员进村入户深入挖掘村史,广泛征集发展意见,成功盘活红色资源,以“红色引擎”赋能“百千万工程”,打造红色美丽乡村。

构建全域联动格局。推动“入户联心”机制向千行百业辐射延伸,由主管部门牵头,划定行业“基础联系单元”,组织骨干力量编组入户。一方面,通过联户人员对接企业,实现资源整合,激活村(社区)运营效能。如市城区马宫街道长沙村与“挪咖公社”合作引入咖啡业态,盘活镇海炮台资源,依托长沙湾服务区打造“交农文旅商”综合体。陆河县上护镇护南村与超市合作创新“社企联动积分制”,村民志愿积分可在合作超市兑换商品,既激励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又降低运营成本,带动商户流量。另一方面,深化行业治理,各行业联户人员深入排查各类风险,推动“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如住建部门以“入户联心”调动力量资源破解资金难题,把保交楼落到实处。社会工作部门推行“暖新直通车”机制,畅通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诉求反映渠道。

整合乡村人才资源。“入户联心”机制深度整合乡贤与本土人才资源,分类引育“乡村CEO”团队,形成“党员带头做、群众跟着干”的局面。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施公寮村以“咖啡+文旅”模式激活乡村经济,让施公寮村收入增长43.9%;海丰县打造农文旅综合体,拉动农产品消费;市城区改造闲置资源打造灶物夜市,促进多人就业创业。

(广东省汕尾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