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 精绣南粤乡村善治宏图

唐斌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以组织下沉、文化浸润、数智赋能、空间再造、方法创新为经纬,绣出南粤乡村振兴的锦绣宏图,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岭南特色的基层善治途径。

延伸乡村治理触角,筑牢振兴根基

面对乡村治理“小马拉大车”的现实困境,广东省以组织体系创新破局开路,推动党建根系深扎田间地头,筑牢乡村振兴根基。2024年,广东省委印发《广东省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行动计划(2024–2026年)》,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彰显团结凝聚群众大抓发展效能。2024年3月,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在清远设立全省首个社会工作观察站,2025年4月,首批公开招募的20名省级社会工作观察员上岗。目前,广东各地各级观察员穿行于田间地头,观察基层动态,倾听群众声音,投身治理行动,成为南粤大地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旺渔村,以“支部建在渔港旁”为突破口,通过组织下沉、资源整合、群众参与,实现村庄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村民生活从“将就”到“讲究”的跨越式转变。云浮市聚焦破解社会力量参与难题在自然村组建互助工作队,着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有效调动社会各方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全市共组建自然村“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7882支,共有队员98721人。

激活乡村文化基因,凝聚治理共识

广东省深挖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使文化浸润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与华南农业大学深化合作共建广东社区学院,依托学校116年办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社区工作者提供“理论筑基+实务淬炼”的系统训练,教研结合挖掘广东阳明文化、龙舟文化等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构筑“党建+家文化”双轮驱动的基层善治体系,以家风传承、邻里和谐、志愿文化为抓手,以文化浸润打造“烟火气、人情味”交织的社区共同体,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从侨乡江门到客都梅州,从珠三角腹地到潮汕沿海,南粤乡村祠堂前、榕树下重现议事茶座,龙舟、醒狮鼓点唤醒集体记忆,广东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在转化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深层动能。

突破治理时空壁垒,实现质效跃升

面对乡村治理的时空壁垒,广东以数字革命开辟崭新赛道赋能质效齐升。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九比村科技赋能打造“天空之眼”智慧中枢,以“无人机+”科技为突破口,将7个网格党支部与无人机巡查网络深度融合,构建起“空地协同、人机联动”的智慧治理体系,2024年通过无人机辅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0余件。茂名高州市云潭镇打造镇域治理“一网统管”体系,新建高空鹰眼,配合3台自动巡航无人机搭建AR实景指挥平台,打造“机在巡、器在查、数在联、云在算、人在干”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平面作战”走向“实景作战”,实现“一网决策指挥”。深圳市罗湖区东晓街道木棉岭社区以物联感知设备打造“全国单体楼物联感知设备密度最大社区”,搭建城中村智慧管理中心,运用数字平台,完成社区各要素的感知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基层政务、管理、服务的“一端统筹”,监测、调度、响应的“一屏统揽”。在广东乡村,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数智技术正在持续推动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整体跃升。

再造乡村空间内涵,形塑社气社品

广东省打造以“两社三中心”为基本内涵的社区,努力将基层空间转化为具有浓郁“社气”和鲜明“社品”的振兴载体。清远市佛冈县汤塘镇石门村积极构建“社工+志愿者+爱心企业”协同联动的服务体系,设立“乡情茶话室”,累计收集意见建议13条,化解矛盾纠纷5起,为典型村培育项目的顺利竣工奠定基础。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开明村探索活化利用宗族祠堂,试点在各片区分别举办党支部牵头、议事协商、有效治理的“祠堂议事茶话会”,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肇庆市怀集县岗坪镇太原村围绕“五大聚焦”,持续加强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爱群村之间沟通交流,深化粤桂省际“睦邻廊道”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努力实现“粤桂一家亲”。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东村村将村落空间再造建设民生工程下放至村民小组,以“村民提需求、支部定方案、党委保落实”的共治模式将废弃酒厂变身红色教育基地、荒地改建为可容纳30人的长者爱心饭堂,实现“家园自己建、红利大家享”。

创新基层工作方法,提升治理效能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广东各地积极发扬以创应变、善作善成的创新精神,持续推进基层干部管理、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探索农村“头雁”分级分档管理,构建科学考核与动态激励机制,改革农村党组织书记考核及薪酬分配体系,有效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佛山市顺德区探索“村居约请+部门报到”机制,推动农村难题直通快办。2024年全区村(社区)党组织通过“顺德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系统”发出约请764次,已解决事项726件,办结率达95%。云浮市郁南县创新推行“干部夜访”工作机制,组建“初心团队”与“好人队伍”,有效推动社会治理效能从点、线、面维度进一步提升。清远市连南县以“党组织+瑶老”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佛冈县积极打造常拉家常、常纳建议、常解问题、常送温暖、常树典型“五常”党建工作品牌,推行“群众点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工作链条。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推出“单车服务队”,队员骑着单车贯穿于背街小巷纵横交错的圩镇“毛细血管”,畅通管理服务“微循环”。

广东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关键在于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动能,要点在于以制度创新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特色在于以绣花功夫织就基层善治网络体系。当社会工作观察员成为民情“传感器”,“祠堂议事”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一网统管”重构治理逻辑,当古村落变身“共生空间”,“百千万工程”便拥有了源头活水。广东省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用“小创新”激活“大治理”,以“微服务”温暖“大民生”,探索出一条组织强、文化兴、数智创、空间优、方法新的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之路,织就南粤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广东社区学院院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