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南省琼海市塔洋镇红庄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不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强队伍建设
红庄村党支部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加强教育管理,提升工作能力。
建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将7名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在外创业优秀人员等纳入村后备干部储备库,保障村“两委”干部实现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增强村“两委”干部服务群众能力,通过深入学习、专题研究,学深学透办理流程,真办实办服务事项。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加强党员日常管理,创新形式,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按照每人一档、每月一电、每季一访、每年一评“四个一”服务模式,摸清流动党员基本情况。
提高村“两委”干部服务群众能力。建立“周提月评”工作机制,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对村“两委”干部一周一提醒、镇驻点领导对村“两委”干部一月一点评,倒逼村干部履职尽责。推行“四个一”(每年走访一遍农户、开展一次结对帮扶、兴办一批惠民实事、化解一批矛盾纠纷)活动,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
拓展服务半径
红庄村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作优网格,将全村划分为16个网格,建立“1+3+16”(设立1名网格长,3名专〈兼〉职网格员,16名村小组长)网格管理机制,通过各方联动、服务共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红庄村建立“村民茶社”,茶社内党员干部和群众围坐在一起,坚持问题导向,畅所欲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截至目前,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6条,调解矛盾纠纷50余起,征集发展建议15条,解决办理路灯不亮、卫生差等各类问题10余件。
红庄村加强村委会规范化建设,让村干部办事有章可循、为民服务有据可依,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如,办理异地新建房屋由原来的13项材料简化为现在的7项,运用信息管理平台,办理时间由过去的15天缩短至7天以内,切实提升办事效率,让群众办事从“跑断腿、多头跑”变为“一次办、高效办”。
发展特色产业
红庄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引进农业企业,创新推出“订单合作型、共建合作型、托养合作型”三种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订单合作促增收。成立琼海塔洋红庄经济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西鲜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海南鲜友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推行“订单农业”种植甘蔗,以订单模式做好甘蔗“种、管、收、销”,建立农民和企业利益联结新机制,拓宽甘蔗销售渠道。
共建合作保双赢。红庄村积极引进海南金扁担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盆栽有机蓝莓,2024年,实现种植总收入220万元。同年,带动周边里文村、红花村、先亮村共建有机蓝莓种植,年销售额超400万元。村民不仅能够就近就业增加收入,每年还能获取土地租金。
聚焦宜居宜业
红庄村通过“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模式,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整洁的和美村庄,形成“党群共治、户户参与”的良好氛围。
红庄村从改善民生出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积极申请资金实现集中供水管网村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工作。2024年以来,红庄村加快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截至目前已建成6个,建成后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90%以上。
红庄村开展“爱国卫生月”“周末大扫除”活动,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参与,培养群众“内化于心,践之于行”的文明意识。推行“积分制”,建立“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卫生大扫除、村组活动等形式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涵养乡风文明
红庄村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健康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整合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倡导移风易俗。创建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点,整合农家书屋、村民文化广场等各类文化惠民工程,每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移风易俗,从村“两委”干部、党员做起,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培育乡贤文化,评选有威望、信得过、能带头的新乡贤,进入村红白理事会,发挥乡贤力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利用闲置土地建设“村唱大舞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文化广场、文化室探索建设公共文化新空间。
聚焦重点群体,文化活动走深落细。依托“儿童快乐家园”阵地,组织志愿者开展文化活动,通过读书竞赛、书法绘画、象棋比赛等方式,寓教于乐,满足儿童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深化“爱心妈妈”品牌内涵,制定“爱心妈妈”个性化服务清单,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户外拓展、阅读绘画等服务。
(作者单位:海南省琼海市塔洋镇党委)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