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单元和应有之义,是社区居民互助互惠,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形成具有归属感与认同感、良好公共精神和凝聚力的有机整体。社区治理共同体蕴含着居民守望相助、认同热爱社区家园、参与各项公共事务。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打造美丽、平安、和谐、团结基层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选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党的领导至关重要。只有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才能保证正确政治方向,才能做到各方资源有效整合,才能切实增强社区治理实效。鉴于此,需要深入实践“三来工作法”,即“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真正将社区建设成为广大居民的幸福家园。
走出来:营造优美社区物理空间
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就得注重“生活美学”建设,积极发掘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情趣,将生活环境与审美结合,让广大居民走出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生活环境细节的美学化蕴含着“幸福静谧的美感”,是形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基础。物理空间营造要以生活居住条件和环境改善为突破口,借助党建引领居民参与,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
一是做好社区物理空间基本情况分析。社区党组织要引领广大居民,深入分析社区基础设施条件、空间资源配置,如道路通行、休闲场所等。二是梳理社区物理空间营造问题。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召开居民会议,明确物理空间营造问题清单,如空间布局、交通、绿化、垃圾、安全隐患等等。三是确定社区物理空间营造初步方案并由各相关组织评议完善。如召集“两委”成员和居民代表对营造方案进行投票,并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优化方案和预算。四是推进和监督社区物理空间营造工作。营造团队实施环境改造工作。施工过程中,可在党组织领导下,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由各方人员组成监督小组,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五是对社区物理空间营造进行绩效评估与经验总结。可利用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团队开展相关工作,如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评估居民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社区物理空间的美化以党建引领为突破口,以美好生活环境为载体,形成“前期调查—问题梳理—方案制定—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的五步物理空间营造工作流程,有效调动居民参与其中,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夯实根基。
动起来:激发社区居民社会交往活力
社区物理空间塑造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居民密切互动和亲密关系附丽于内,其只不过是一个空壳。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植根于居民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联结。通过社区优美物理空间营造,居民有了社会交往场所,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场所中激发居民的互动和交流,让居民“动起来”,建立信任、亲密的伙伴关系,树立“交往就有邻里、参与就有幸福”的理念。
以公共议题激发社会交往动力。公共利益是塑造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纽带。首先,要构建居民需求发现机制。激励党员干部利用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主动问需。将问需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并设置相应奖励,激发党员干部主动问需的积极性。赋予居民“点单权”和“发声权”,鼓励居民积极表达自身诉求,为公共议题的发现奠定民意基础。其次,针对公共议题开展居民议事协商活动。要明确议事协商主体、议事协商内容、议事协商规则、议事协商形式、议事协商结果等关键环节,在针对公共议题的公开讨论中,能够聚焦居民注意力,生成信任和互惠规范,促进居民规则意识、责任精神养成。
以社会组织催生社会交往动力。社会组织是带动居民社会交往的另一重要载体。社区场域下的社会组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专业社工组成的社会组织,他们可开展各种专业性的服务工作,如养老、儿童、妇女、残疾人服务等;另一类为社区社会组织,例如,老年人舞蹈、歌唱团队等。这些社会组织是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依托,是党组织联系居民的重要渠道。社区党组织应该通过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促进居民社会交往,和谐邻里关系,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乐起来:涵养社区居民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是居民关心社区公共事务和促进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是对社区产生的集体记忆、认同感、归属感等心理感受,是社区治理共同体形成的标志。而公共精神的涵养,需要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一方面,文化活动是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享有丰富、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被视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另一方面,居民对社区身份认同、归属和意义的追求也往往诉诸文化来实现。因此,要让居民在文化活动中乐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生成社区共同体意识。
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党组织要与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联手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搭建广大居民相互联系的平台。通过举办展览、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鼓励居民加入音乐、舞蹈、体育、影视等兴趣团体,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对群众的熏陶感染作用。
形塑社区集体记忆。围绕社区特色、风俗习惯、文物古迹、地标建筑营造社区文化,创造、积累社区集体记忆,培育社区认同感。着重挖掘各种民间传统或仪式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传统社区记忆移植的基础上,重新塑造共享型社区新传统,进而使其成为重构社区记忆、唤醒社区意识的有效路径。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与公共性的再生产紧密相关,它不仅有力促进居民个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更是有利于在精神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居民的公共精神,最终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作者系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