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考察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桐城市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文化内涵注入基层治理,形成了以“源头治理、多方共治、和谐共享”为体系,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六尺巷工作法”,以情理法协同、人情事理融合、德治法治互促的方式,在实践中解决了大量“法难入情”“理难服人”的基层治理难题。
以人为本: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基层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风险疑难问题排查难度加大等挑战,桐城市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利益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六尺巷工作法”为抓手,聚焦基层矛盾风险排查化解、重点人员服务管理和安全风险防控,不断探索化解矛盾风险的有效路径。
做好源头排查预防。桐城市重点聚焦邻里关系纠纷、婚恋家庭纠纷、涉农土地纠纷等易发多发领域,入户走访,及时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预警性的矛盾纠纷,做到“风险早发现、处置在萌芽”;桐城市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带案下访、包保积案,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将矛盾纠纷化解方式从末端处置转向源头治理,确保重点人员精神有人关爱、心灵有人抚慰、困难有人帮助、权益有人维护。
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桐城市利用“文都e家”智慧治理平台,全面整合辖区内“人、地、事、物、情、组织”等治理要素,配套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建强“文都义警”群防群治队伍,发动社区党员、商户、学生家长、安保人员、公交车司机等群体,组建线上线下“文都义警”队伍,围绕人流量较大的重点区域,常态化开展巡逻防控,构筑坚实防线。
以礼塑信:密切干群关系
“六尺巷工作法”深植于“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互谅互让精神,强调在矛盾冲突中,各方主动展现克制、包容姿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既培育了人们谦让、理性、守法的公共精神,又培养了基层干部的谦和、公正、耐心、务实作风,为打破干群隔阂奠定了基础。
重塑干群信任基础。“六尺巷工作法”强调基层干部“俯下身、沉下心、进家门、交真情”,到现场一线,同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倾听群众“心”声,找到问题症结,解决急难愁盼,通过唠家常、坐炕头等方式,有效重塑了干群之间的信任基础。
畅通干群沟通渠道。桐城市基层干部“以礼待人、以诚感人”,以谦和的态度和真诚的方式与群众开展互动,不仅展现干部对群众的尊重与理解,也激发了群众“以信相应、以情回应”的积极反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认同感与满意度,畅通了干群沟通渠道。
以和促稳:规范“一站化解”流程
“六尺巷工作法”在基层矛盾化解中践行“和为贵”理念,健全为民解忧“一站式”服务,规范调解工作流程,完善涉法涉诉事项分流机制,灵活运用协商、调解、包容的方式处理基层纷争。
完善“一揽子”解忧平台。桐城市各村(社区)设立“六尺巷调解室”,建立简约高效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整合多方资源与力量,打破治理孤岛,形成“专业调解+多方联动”的有效格局。在市级,整合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诉调对接中心、综治中心,建成“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设立住建、教育、农业农村等多个接访窗口、法律工作室、心理咨询室,进驻速裁团队和劳动争议、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等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实现信访、调解、仲裁、诉讼“一揽子”为民解忧。
发挥“六步调解法”止争作用。“六尺巷工作法”采用“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通过倾听诉求、辨析是非、劝导疏解、借古喻今、互让互谅、达成和解,力求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以故事说理、以文化服人”的调解方式,巧妙融合情、理、法,突破法律条文的刚性边界,营造出温润而有力的治理场景。
以德润法:激活基层善治动能
“六尺巷工作法”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治理语境下的柔性转化,其本质是以“文化嵌入―道德调适―情感沟通”为特征的柔性治理路径,是应对基层治理碎片化、复杂化的有效模式,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现代运用。
健全德法刚柔并济互动机制。面对当前基层矛盾纠纷呈现出频率高、周期长、诉求密等复杂多元的形态,“六尺巷工作法”坚持“德法融合”的治理理念,深度整合德治与法治的优势资源,通过“以德润法、以法固德”的双向互动机制,实现刚柔并济、情理法贯通的治理效能,为基层善治注入了持续而强劲的动能。
融合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六尺巷工作法”探索出“德治先行、法治兜底”的协同路径,将诚信、宽容、礼让等价值深度嵌入法治之中,注重以调解促和解,从源头上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桐城市构建“法院+”多元化解纠纷机制,联合工会、妇联、团委、教育等部门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融入诉讼调解,实现多方力量协同合作,兼顾情、理、法的矛盾终端化解机制,提升了司法判决的人文温度与群众接受度。
桐城市巧用六尺巷历史智慧,创新“六尺巷工作法”,在源头预防、过程调解、末端治理的全链条上,创新融合“党建引领、文化润治、技术赋能、多方共治”,传承了古人为人处事的高超智慧,凝结了新时代基层干部创新性工作经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新的动能,契合了基层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诉求,在基层治理领域展现了广阔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