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公会镇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探索形成“1+3+3+3”的基层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
党建引领激发治理新动能
公会镇实施“党建+”工程,建立80个网格党小组,将党组织延伸到村民小组、产业园区等基层一线,在新能源基地、产业基地增设专项党小组9个,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群众,累计开展环境整治41场次,调解土地纠纷、家庭矛盾238件,成功率达98%。
建立党建联席会制度,每季度组织驻镇单位、企业党组织共商治理难题,整合供电所、农商行等15家单位资源,累计解决安置区充电桩安装、农田设施修复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6件。
“三基固本”夯实治理硬支撑
公会镇聚焦组织、队伍、群众三大治理基础,系统施策、一体推动三大根基持续稳固。
优化组织,厘清权责边界。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深化“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乡镇运行体系,为基层明责、赋能、减负、增效。
建强队伍,激活源头活水。实施“头雁领航”与“雏雁培育”工程。通过村民推荐、能人回引、定向培养等多种渠道,建立村干部人才储备库104人。其中,5名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储备人才已进入村“两委”班子,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严格执行分级分类培训制度,组织干部参加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凝聚群众,激发内生动力。组建村民理事会,建立常态化意见征集机制;定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道路硬化、饮用水水质提升等诉求,群众参与率达90%以上;推行积分制管理,设置涵盖遵规守法、环境维护、产业发展等32项积分项目,建设“爱心超市”,有效激发了群众主人翁意识,实现了群众从治理“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
“三力提升”提升群众获得感
公会镇围绕政务服务、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三大领域,靶向施策,推动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提升。
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拓宽便民服务渠道。高标准升级打造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打破部门壁垒,简化办事流程。积极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向基层延伸,加强村级集成自助终端和“冀时办”APP应用推广与运维支持,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筑牢振兴根基。立足资源禀赋,精心培育壮大麒麟西瓜、网纹甜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打造六大特色农业园区,引入智慧农业技术,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并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园区发展有效带动土地流转和就近就业,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特色产业产值增长45%。
提升群众增收能力,共享发展成果。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孵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家。实施“头羊领航产业”战略,建成荷兰朱顶红观赏花卉种植基地等示范项目,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大突破”打造治理新标杆
公会镇紧扣乡村振兴、项目服务、品牌打造,聚力攻坚、创新推动三大重点工作取得突破。
实现乡村振兴全面突破。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高标准打造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关键抓手,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开发、资产经营、产业带动、服务创收等多种模式。2024年,全镇20个建制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其中6个村超过50万元,3个村突破百万元,实现村级组织“有钱办事”。
实现项目服务协同突破。为保障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建立重点项目“红色代办”机制。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担任“红色代办员”,帮办代办项目审批、用地协调、政策咨询、矛盾调处等事项,有效破解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高效保障省级重点项目和县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实现特色品牌重点突破。打造“幸福港湾”“村支书引领产业发展”“安置区治理”3个服务品牌。幸福港湾养老品牌,由河北港口集团援建的公建民营养老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送餐、文化娱乐等多元化服务。头雁领航产业品牌,以全省“千名好支书”优秀村支书为代表,通过党支部书记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安置社区治理品牌,在公会新区创新构建“新区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五级管理服务链条,动员38名入住党员担任楼宇长,完善配套设施,提供精细化服务,探索出一条易地搬迁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作者系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