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全面推行“五单工作法”(“集单”问需求、“列单”统项目、“晒单”链资源、“办单”解难题、“评单”检成效),通过系统化重塑流程、精准化链接资源、闭环化破解难题,有效减轻基层负担,提升治理效能。
破壁垒,为基层“壮骨强筋”
基层减负不能止于口号,必须破除阻碍,让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到一线。
制度破冰,清单定责。出台《青白江区为村(社区)赋能事项清单》,明确列出“政策下沉、人员下沉、项目下沉、培训下沉、服务下沉”五大类78项赋能事项,为基层干部划清职责边界,让区级资源下沉基层。发布《党建引领助力社区服务暨2024年社区资源活化利用需求清单》,公开44项涵盖民主协商、环境治理、智慧建设等需求,实现区级供给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
平台聚能,盘活资源。1个枢纽型区级平台和7个功能型街道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体系,以“五库清单”(政策库、专家库、资源库、需求库、品牌库)作为强力支撑。通过组织开展“党建引领助力社区服务暨社区资源活化利用”“社企联动·活化闲置资源”等主题沙龙活动,为村(社区)和社会组织搭建沟通平台。活动中,村(社区)提供“空间+场景”资源,企业释放资金与技术优势,社会组织架起居民与市场桥梁,“闲”与“缺”碰撞出合作的火花。目前,已成功促成24个资源对接项目落地,将社会力量的“源头活水”引入基层治理的“田间地头”。
松开手,让服务“精准滴灌”
“壮马赋能”不仅为各镇街松绑减负,更注入创新活力与资源支撑,构建起“权责清晰、保障有力、激励有效”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
脚步丈量民情,闭环疏通堵点。走访不是走形式,而是真正解决问题。弥牟镇开展“走千家访万户”行动,由400余名镇村干部、人大代表、网格员组成走访队伍,不仅记录问题,还现场解答政策,对复杂问题建立台账、分类管理。通过“线上+线下”模式,累计收集建议2200余条。建立“征集―协商―落实―反馈”闭环机制,将建议分类为一般、突出、重大三级,明确责任主体,限时解决。
多方协商聚力,“金点子”变“金钥匙”。弥牟镇建立三级协商机制,让居民在“爱邻议事日”共同商议,推动健身广场、图书角从设想变现实。镇党委邀请专家为“利用低空经济打造消费场景”等创新建议“把脉”,最终落地7个项目,带动40余人就业。部门联议聚力攻坚,复杂问题通过多部门协作共同解决。从“群众自议”到“专家促议”再到“部门联议”,多方智慧让治理效能倍增。
迈开腿,解民忧“跑腿代办”
青白江区依托“家门口微民生”服务行动,充分发挥贴近群众、响应迅速优势,实现民意收集便捷化、精准化。通过创新“跑腿代办”服务模式,有效整合区级政策资源与镇街、社区基层执行力,促进民生诉求高效转化和精准落地,显著提升服务群众质效。
通过扫描“家门口微民生”二维码,群众即可实时提交诉求。区级平台通过整合12345热线、人民建议征集等渠道信息,建立民情数据库,精准识别高频诉求与民生痛点。同时,区级层面制定标准化服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事项类别、责任单位与办理时限,确保每一个民声诉求“有人接、有人办、有人跟”。
“跑腿代办”服务模式构建区、镇、社区三级联动响应机制。区级通过“五库清单”(政策库、专家库、资源库、需求库、品牌库)整合资源,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基础;镇街依托闭环机制,快速分发任务、跟踪进度;社区聚焦“最后一百米”,发挥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开展上门办理、代跑代办等服务。从更换老旧插线板、协助办理异地医保,到调解邻里纠纷、护送独居老人就医,“跑腿代办”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响应速度持续提升,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青白江区通过“晒单”机制公开办理进度,通过“评单”机制引入群众满意度评价,形成“征集―办理―反馈―优化”闭环机制,既压实部门责任,也提升服务质效,减轻基层干部事务性负担,让他们从“表格员”“会议员”回归为“服务员”,有更多时间走家串户、解决实际问题。
“五单工作法”通过“集单”问需求、“列单”统项目、“晒单”链资源、“办单”解难题、“评单”检成效,实现对下收集需求、对上整合项目、对外链接资源、对内整合协调,为基层卸下枷锁,疏通资源下沉渠道。这些扎实举措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万家灯火的暖意。
青白江区勇于打破壁垒、向下赋能,镇街创新机制、闭环落实,社区善于感知温度、跑腿解忧,基层干部才能真正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将精力倾注于服务群众的实事上。当群众的“金点子”成为治理的“金钥匙”,当基层的“轻车壮马”畅行无阻,人民至上的暖流终将汇成基层治理的磅礴力量。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