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群众“关键小事”

编者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民生是“国之大者”,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连着千家万户,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更好凝聚服务群众,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办好群众“关键小事”,回应群众关切,架好“最后一公里”连心桥。

精准锁定“关键小事”

从小区的晾衣架怎么安装到老旧小区如何加装电梯,从创办社区食堂到解决小区停车难题,从小区物业几近停摆到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房前屋后,柴米油盐,一桩桩、一件件“关键小事”都连接着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地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共治,聚焦群众“关键小事”,以提升居民自治能力为切入点,持续完善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健全基层议事协商体系,让“群众事群众说了算”。同时,明确基层党组织在议事协商中的领导作用,确保议事协商不偏离民生导向、不脱离政策轨道。打破基层治理中社区“单打独斗”的局面,邀请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议事协商,构建“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用心回应“关键小事”

社区为老百姓服务最直接,做好社区工作首先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同时要建立一支热心服务、持续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要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把为居民群众的服务做深做细做实。

“小事办不好,民心就会跑”。社区工作者深入居民家中,做到“身入”基层、“心到”基层。群众的事等不起,更拖不得,社区简化办事流程,推进“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社区工作者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回“烫手的山芋”,提升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全科人才。

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收集居民群众的“微诉求”;组建“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解决下水道堵塞等“微难题”;“社区吹哨 部门报到”,整合资源,联合街道职能相关部门开展“民生微实事”工程……用实实在在的服务回应居民群众的“关键小事”。

长效保障“关键小事”

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意见》提出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提高多样化生活服务品质,为社区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群众需求不能止于“一次性”应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解决好居民群众的“关键小事”,动态更新“需求清单”,建立“常态化”机制,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要坚持找准居民需求“最大公约数”,让居民群众在每件“关键小事”的解决中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本刊记者 李红)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