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负担减下去 治理效能提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树立威信,支持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浙江省宁波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锚定“轻车、壮马、畅路、聚力”工作主线,让基层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访居民、优服务、抓落实。

聚焦常态长效,推动减负明责增活力

宁波市以基层“滥挂牌”为抓手,坚持“精简、务实、管用”原则,进一步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上墙制度,扎实推动村(社区)职责事项简明便民。

高标高位“推”。推动出台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基层组织“滥挂牌”专项整治行动等方案,细化4类15项重点工作清单。调研12个区(县、市)及开发区的147个村(社区),深入摸排全市村(社区)室内外挂牌、上墙制度、盖章证明等问题现状,召开全市“滥挂牌”整治工作部署会、部门协调会、现场推进会,构建“市级规范、区县指导、街镇协同、村社落实”的联动工作格局。

定制定标“明”。认真做好省级村(社区)工作事项、网格事项清单试点工作,创新迭代“三不可、六协同”减负增效机制,主动对接市委督考办、市委组织部等99家市直部门,逐牌逐项研商,牵头制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挂牌和制度上墙的通知》,修订出台《宁波市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管理办法》以及村(社区)工作事项清单目录等“一办法两清单”,在全省率先对村(社区)“该做什么事、可挂什么牌”进行规范。

精准精细“促”。建立健全调研摸排、常态监测、定期调度等机制,开发“基层减负一件事”应用,设立50个基层减负监测点位,动态掌握问题线索,点对点跟踪反馈,及时发现纠正倾向问题,闭环纠正为基层减负不严、不实、不细等问题倾向。牵头开展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专项督查,召开工作调度会,加强条块协同,做好对下指导,持续巩固清理整治成果。

坚持高标高质,推动放权赋能强动力

宁波市以“轻车”切入,以“壮马”聚能,注重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基层治理服务,着力让村(社区)运行动力更加充沛。

创新社区建设新路径。聚焦“治乱、补短、提质、创优”,坚持精细化服务、项目化推进、品牌化打造的理念,探索社区治理标准化集成改革,攻坚推进10大改革项目,形成7大标准清单,因地制宜实施“社区治理统分沉改革2.0版”等12个揭榜挂帅项目,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

迭代数智赋能新工具。优化公共事务参与流程,完善公共服务响应体系,迭代“村社智管家”,开发“甬惠民”“甬易报”“工作台”“社工助手”“基层减负一件事”“邻里地图”等场景,开设“民呼我为”专栏,系统整合民政、公安等41个部门政策数据,形成7类重点服务人群与8类重点关注对象“画像库”,实现29张日常制式报表自主填报、11类“政策找人”事项自动匹配、贯通村(社)应用平台“一门登录”、减负问题线索“匿名直报”。

打造社工赋能新平台。建立“市级统筹、区县统招、街镇统管、社区使用”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选育管用爱”全周期管理体系,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实施社区工作者赋能成长营行动,开展“村社故事·宁波声音”基层干部谈治理系列分享活动,建立分级培训、梯度培养机制,分层分类开展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2024年培训社区工作者3.4万人次。

坚持惠民安民,推动治理服务优效力

宁波市坚持“减负担”和“优服务”一起抓,努力做好为基层减负“后半篇文章”。

提升基层走访实效。全面部署开展“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活动,建立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网格制度,全面推广“甬网服务连心卡”,建立“网格服务群”,组织实施基础数据质量大提升行动,推动工作人员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进门入户、摸清底数、服务群众上,基本实现基层“人、房、企、物”等数据信息动态更新。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共发放“甬网服务联系卡”213万余张,全市网格累计走访巡查1.79亿余次。

提高基层治理成效。推进网格治理工作,探索“部门主战、平台主建、属地主责”模式。与市公安局、应急管理局、金融局、住建局等38个部门建立业务协同、事件联处等机制,联合下发建立网格金融指导员、安全排查奖励机制等文件,推进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和部门网格化履职“两网融合”。全市域推进社区分类治理,指导社区梳理形成“一画像四清单”,打造分类治理实训基地,开展“五个一”分类治理活动,总结推广优秀工作法18个、特色品牌25个,有效解决一批社区治理过程中的梗阻问题。

提高民生服务质效。围绕经济社会中心工作,汇聚政府、市场、社会等力量,组织开展“送政策促发展、送服务进社区”活动,打通政策落地、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会同组织部、机关工委发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动员多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及时把群众加装电梯、充电驿站、助老托育等需求及时反馈给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组织高温酷暑、防溺水、“小候鸟暑期成长营”等专项志愿服务1.4万余场,直接服务群众100余万人次,凝聚服务17.1万新就业群体,形成团结凝聚各方群体的服务矩阵。

(浙江省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