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北城街道金都社区金都花城小区,66岁的退休老党员冯玉清身背“幸福百宝箱”,与7名“银龄志愿者”穿梭于21栋步梯楼间。半年间,带着这只装满血压表、血糖仪、急救药品、健康档案和维修工具的箱子,他们叩开87户高龄老人的家门,更撬动了老旧社区的治理变革。从“1项服务”到“15项清单”,从“定期上门”到“24小时在线”,这支名为“金相逢”的志愿服务队,用志愿服务“银发力量”探索出了“近邻模式”,书写了基层治理的暖心答卷。
“骑行问需”:专业社工+志愿者“组CP”
2020年,冯玉清告别热爱的工作岗位。“闲不住”的他,担任起金都小区的党支部书记,决心为居民办实事。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小区,开启“探路之旅”——进行平安巡查、矛盾调解并主动“问需”,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老冯大叔”。时间久了,他发现小区老年人口占比达40%,因小区步梯楼房居多,80岁以上老人面临着“下楼腿脚颤、买药看病难、买菜做饭愁”的难题。
为此,他与社区工作者联合红色楼道长、志愿者等200余人开展“敲门行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建立“民情民需档案”,最终确定87位高龄独居老人为服务对象。社区工作者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生活难题和心理诉求列出需求清单,精心设计健康检测、生活关怀等服务内容,并发布招募令,招募有特长的志愿者。社区还积极链接资源,为冯玉清大叔等8名志愿者配备了血压表、血糖仪等专业设备,支持上门服务。
服务到家:从“定期上门”到“24小时在线响应”
“张阿姨,您今天的血压很稳定,记着按时吃降压药。”部队退役卫生员张书林作为志愿队骨干,发挥专业优势为老人们做居家健康监测。团队中的女志愿者刘荣华则陪老人们聊天,为他们解闷。“如今,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同志,因为助老服务在金都社区喜相逢、再上岗,那就叫‘金相逢’志愿服务队吧!”看到高龄老人更健康了、脸上的笑容更多了,他们做志愿者的决心更坚定了。他们总是说:“加入志愿服务队后,我们发挥余热,退休生活更充实了,我们约定要‘相逢’到老!”
“金相逢”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服务内容包括血压血糖检测、家庭医生访视、代买蔬菜药品、陪伴聊天、打扫卫生、大件家具搬动、维修灯泡、清理垃圾等15项。志愿服务队还联合社区工作者设计了“暖心服务卡”并贴在老人床头。这张卡片是他们为高龄老人精心定制的“可视化服务菜单”,提供24小时紧急呼叫的安心服务、每周回访的关心服务、医疗保健上门的贴心服务、生活代办跑腿的省心服务、节日温情陪伴的暖心服务等“五心服务”。
“新志愿 融治理”:探索“近邻模式”
“远亲不如近邻!以前生病硬扛着,现在打个电话,‘红马甲’马上就来!”独居的王奶奶展示着志愿者代买的降压药,激动地说。以往,老人们只能被动地等待志愿者上门服务,如今,志愿服务队公布了联系方式,志愿者24小时在线,“3分钟接单、15分钟上门”,快速响应老人们的即时需求。
随着“金相逢”服务菜单的不断丰富,一场“社区幸福裂变”正悄然发生。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服务队的组织带动下,邻里之间关系日趋融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投诉逐渐减少,“毁绿种菜”的现象也没了。居民自发成立了“护绿队”“文明监督团”“螺丝钉志愿服务队”“智囊团”,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
“近年来,我们社区将基层治理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围绕居民所需,积极发展培育各类志愿服务组织。”金都社区党委书记张渤说:“过去干部跑断腿,现在志愿者带着群众干,让老小区成治理新样板!”“金相逢”志愿服务队的“近邻”经验已被总结为“银龄治理123工作法”(1个关键,老党员先锋引领,激活“银发人才库”;2翼驱动,“专业社工设计服务标准+志愿者精准落地”;3圈融合,需求摸排圈、服务响应圈、资源共建圈高效联动),并在全县推广。“我县将以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创新工作为抓手,织密志愿服务网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毛细血管’,形成‘专业社工带动志愿者、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的良好态势,以‘新志愿’增添‘新活力’。”夏津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县委“两新”工委书记说。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