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惠宾街道康桥社区食堂飘出杂粮馒头的香气,老人们围坐享用低油少盐的早餐;午后3点,航天科普馆模拟屋里,孩子们正通过互动屏幕模拟太空对接;深夜10点,AI摄像头仍守护着小区安全,网格员的手机屏幕亮起后台发来的违规停车占用消防通道的预警信息……在这个占地不足0.5平方千米的社区里,5406户家庭、9938位居民的生活轨迹,正被社区党委用“党建+科技+文化”的巧思重新编织。从“老三样”活动室蜕变为16门课程的老年大学,从传统网格升级为426个“数字哨兵”守护的智慧社区,康桥社区正在用科学“金点子”破解“一老一小”的幸福密码。
需求导航
全龄服务的“精准滴灌”
“居民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这是康桥社区党委走访2000余名老年居民后确立的服务理念。社区党委书记叩开一户户居民家门,听到书法爱好者期盼专业指导、舞蹈爱好者渴望学习新疆舞的心声。社区内聚外联,整合资源,几经辗转后,16门免费课程在康桥社区落地。电子琴的旋律与非洲鼓的节奏让旧活动室焕发新生。
社区针对不同居民群体的“时间差”,构建起立体服务网络:青少年在“向阳花学堂”体验155场航天活动,1500人次通过1∶1空间站模拟屋触摸星辰;上班族通过“小小螺丝钉”平台享受40%效率提升的指尖服务;800余位老人则在32场邻里互助活动中重拾邻里温情。即便是最细微的需求也被看见——社区书屋2000册图书旁配备的老花镜、食堂日均160份的美味餐食,无不体现着“适老化”与“适小化”的匠心。
数据见证着服务的厚度。目前,社区食堂累计供餐超2000人次,老年大学每周16门课程吸引近600位老年学员加入其中,“银发互助小组”让独居老人有了“第二个家”。正如居民李大爷所说:“现在社区把我们的时间填得满满当当,比退休前还忙哩!”
科技赋能
从“铁脚板”到“云治理”
今年初夏的一个雨夜,康桥社区AI网格系统突然发出预警——D区25号楼旁的消防通道被机动车堵塞。网格员小何和物业服务企业保安员的手机同时收到定位信息,保安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解除隐患。这套由426个智能摄像头构成的“数字哨兵”系统,已累计处置6357件安全隐患,响应速度较传统模式提升80%。
康桥的智慧转型远不止于此。“DeepSeek讲解员”24小时解答政策咨询,法律知识100问随时可查;“红色物业”双周联席会通过大数据分析投诉热点,提前改造了3处易积水路面。在党群服务中心,智能设备替代了70%的跑腿业务,而楼栋微信群里“三报告”制度让20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期。
技术背后是治理逻辑的重构。社区通过“一组两队三员”机制(党小组+志愿服务队、议事协商队+管理员、服务员、安全员),让垃圾分类、矛盾调解等事务在网格内闭环解决。科技与人力的融合,使这个拥有112家“九小场所”的社区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承诺。
文化铸魂
从“物理空间”到“情感共同体”
每周三下午,康桥社区“小飞鸽文艺剧场”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这支由居民自发成立的团队,已孵化出10支文艺队伍,他们用快板传唱文明养犬公约,用舞蹈演绎邻里互助故事。而在“艺缕阳光”志愿者的带动下,垃圾分类成了新时尚,书画班的作品装点了楼道白墙。
文化认同的培育需要载体。社区党委将17间功能室改造为“全龄服务阵地”。儿童在航天科普馆仰望银河,老人在书法教室挥毫泼墨,中年群体在便民服务站领取代收的快递。“邻里节”上,年轻人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老人则教孩子包粽子,代际隔阂在互动中欢快地得以消融。
这种浸润式文化治理结出的硕果振奋人心。康桥社区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辽宁省文明单位”等8项荣誉。但更珍贵的收获藏在居民的评价里——“以前觉得社区就是个住的地方,现在这里是能托付生活的港湾”。
康桥社区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社区到“五有”幸福港湾的蜕变。当老年大学的书法课上墨香氤氲,当孩子们在科普馆按下火箭发射按钮模拟航天场景,当智能系统悄无声息消除安全隐患,这里的故事印证着一个真理——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把人民需求作为第一标尺”的初心里。
随着社区“红色朋友圈”不断扩大,AI技术持续升级,文化纽带日益牢固,康桥社区正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回答着“如何让居民更幸福”的时代之问。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