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治合力 书写“兴福答卷”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兴福街道立足区位发展实际,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优化提升治理体系,围绕基层治理深化、新兴领域提升、志愿服务突破三大目标精准发力,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兴福样本。

党建引领强根基

兴福街道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构建“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治理体系。在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等重点片区,整合辖区企事业单位、商圈、物业服务企业等资源,打造“演马·同心苑”“锦绣红”等党建品牌,推动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办。

以印象济南商圈为例,兴福街道建立“商圈党委—企业党支部—党员商户—商户”四级联动机制,设立“红色网格”,配备“商圈红小二”服务专员,为商户提供政策咨询、招商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中建锦绣广场成功引入15家建筑劳务企业,年新增税收超5000万元,实现党建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针对拆迁安置区域治理难题,兴福街道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开展“村居大比武”擂台赛,通过比学赶超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整合企业招聘信息,助力失地农民就业增收,让党建引领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精准服务解民忧

兴福街道以“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为抓手,构建“线上点单+线下服务”的智慧治理模式。在拆迁安置社区,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开设党群服务、帮办代办、就业培训、咨询投诉等服务窗口,整合民政、人社、司法等20余项便民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全科服务”。针对老年人、儿童、新就业群体等特殊需求,推出“银龄无忧计划”“青春指南”“暖新驿站”等特色项目,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惠及群众2.7万人次。

在演马庄村,网格员通过定期走访收集民意,实行“小马扎议事会”制度,把议事协商平台搬到楼栋口、广场上,解决居民关心的环境整治、停车难等问题。针对失地农民再就业需求,街道建立“就业需求台账”,联合商圈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电工、家政、手工技能等培训,帮助9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兴福街道还注重发挥新就业群体作用,在“曹操送”等即时配送企业建立“流动党支部”,打造“满新向党”工作品牌,引导骑手兼任“网格巡查员”“政策宣传员”,累计上报安全隐患30余处,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

创新机制破难题

兴福街道深化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构建“1+27+N”志愿服务矩阵,孵化“房泽安热线”志愿服务中心、“刘成方源文艺服务队”等特色品牌。在济水上苑社区,志愿者通过“双向点单”机制,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开展“爱心磨刀”“反诈课堂”等“微服务”,让治理更有温度。

针对拆迁安置区域文化融合难题,兴福街道实施“文化润心”工程,挖掘孟王村高跷、彭庄村红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建志愿宣讲队,开展“家风讲堂”“邻里节”等活动,促进村民从“居住融合”向“文化认同”转变。同时,建立“志愿积分”激励机制,将服务时长与信用积分、评优评先挂钩,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数字赋能提质效

兴福街道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利用“基层智治平台”,整合专业社工信息采集、网格管理、组织统计等功能模块,实现“一网统管”。在拆迁安置社区试点“AI社工”,提供24小时在线政策咨询、事件上报、矛盾调解等服务入口,实现居民需求精准识别和快速响应。

从“红色引擎”激活治理动能,到“七优促七提”破解治理难题,再到“志愿满槐”凝聚共治合力,兴福街道以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回应群众期盼,为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了“兴福答卷”。正如兴福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推动治理资源下沉、服务力量集聚,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真正实现‘兴福之家、幸福满园’。”

(本刊记者 赵艺淇)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