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三步曲” 打造“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平易 夏爱军

社区是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者是确保辖区平安的“最先吹哨人”。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积极构建引才、育才、留才的全链条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街力量。

坚持关口前移,扩源提质

金融街街道服务保障的单位多、人员多,但社区工作者人员少,矛盾比较突出。街道以纵深推进“六融”行动计划为抓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择优选好苗。每年招聘工作展开后,利用社区宣传栏、街道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广泛宣传,动员更多优秀人群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退役军人报到等时机,设立社区工作者岗位展台,讲清社区工作重要性、社区工作者队伍福利待遇及发展前景。三年来,新招录社区工作者中,本科以上学历27人,退役军人2人。

上好第一课。每批新社区工作者入职后,街道及时上好入职“第一课”,系好清廉“第一扣”。街道主要领导集体谈心,纪工委书记讲述相关规章制度,相关业务部门介绍区情、街情。组织参观李大钊故居、鲁迅中学等历史底蕴丰富的点位,以及首批国家级廉政文化教育联系点——受水河廉政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洗礼、党性锤炼,坚定扎根社区工作信心。

规划成长图。聚合地方高校、社会组织等资源,根据个人特点,建立成长档案。强化社区工作者日常考评,全面掌握成长状况,及时发现善治有为的年轻干部。多举措帮助社区工作者增长才干、“壮苗出穗”,有计划地实行“多岗位轮换”,选派优秀社区工作者到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锻炼。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梯次培养,建立社区“两委”后备人才培养库。今年以来,街道新录用业绩突出、敢于担当、群众公认的社区党组织书记4人、服务站站长9人。

抓实关键一招,强化能力

社区工作者队伍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区治理效能。街道结合贯彻落实西城区“红墙先锋工程”和“双提升工程”,通过“请进来”“结对子”“压担子”等方法,培养了一批“全能社区工作者”。

专家授课辅导。围绕社区治理热点、难点、痛点,精心设置主题,邀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老师,采取“授理论、讲案例”等方法进行专题授课,专题培训40余场次,惠及300余人。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通过“理论+实践+场景化研讨”模式,开展DeepSeek全景应用培训,提升智能化工作水平,通过AI技术精准助力社区治理。

名师结对帮带。组建由京畿道社区党委书记、丰融园社区党总支书记为导师的“书记工作室”,对新进站书记进行帮带培养,一月一交流、一季一培训、一年一总结。社区工作者新入职后,所在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引路人”,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一对一”帮带,“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应急处置、矛盾化解等实操经验,助力“加速度”成长。

自我加压锻炼。组织社区工作者到先进社区取经,学习重点领域工作经验。街道接诉即办工作,解决率和满意率逐年上升,综合成绩连续两年位居全区第二。包楼社区工作者牵头负责对应院落美观设计工作,23个院落先后获评区“最美院落”。举办社区工作者实务技能展示,一批优秀社区工作者脱颖而出。温家街社区编撰的治理案例《从喵“怨”到喵“缘”》,在西城区“基层治理创新案例演绎”中获优胜奖。

注入源头活水,激发动能

社区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加班加点是常态,特殊时期甚至是超负荷、高强度。街道坚持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荣誉感和认同感。

资格认证促成才。鼓励社区工作者报名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和评审,拓宽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和平台。构建“理论奠基+实战演练”双轮驱动培训矩阵,连续三年邀请高校资深专家进行理论讲解,持证社区工作者分享备考经验与实务心得。对通过资格考试的人员,发放职业津贴。街道社区工作者持证率达57%,其中中级以上50人。

表彰先进树导向。研究制定《社区年终绩效考核办法》,每年评选表彰“优秀社区工作者”,先进事迹通过媒介进行宣传报道,汇聚榜样力量,用身边事激励鼓舞身边人。近三年来,8名社区工作者考取公务员、聘用为事业编,1人当选“北京榜样”,2人被聘为西城区“红墙先锋”社区治理导师团成员,“有为者有位”的导向更加鲜明。

关心关爱强保障。升级改造20个社区的办公设施,营造良好内部工作环境。举办暑期子女托管班,减少后顾之忧。每年组织社区工作者到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体检,邀请心理专家辅导授课、开展活动,以好的状态投入工作之中。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到医院慰问住院人员,对经济困难家庭给予一定金额补助。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让社区工作者工作更安心。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