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减负 释放活力

孟楚皓 李前红

四川省攀枝花市锚定“明责、赋能、增效”并举思路,认真落实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印发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服务能力“40条措施”,以抓关键带全局,统筹推进为基层松绑减负,有效推动基层“深耕善治”。

明责定权,切实“为车减负”

聚焦基层“权小责大”的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自上而下统筹制度设计、以上率下推动工作落实”的运行机制,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卸下“事项多”重负。按照“依法自治、民生优先、依规准入、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备案和动态管理制度,完善事项准入“三张清单”,优化村(社区)依法履职事项23项、协助办理事项43项、负面事项7项,县级平均新增协助办理事项15项,实施“动态调出”和“严控调入”管理,让基层小事“有规可依”,推进基层权责更加统一明晰。

整治“滥挂牌”乱象。印发《攀枝花市村(社区)工作机制指导目录》,同步制定村(社区)组织活动阵地工作指南,将村级工作机制从49项减至9项,综合设置“1+1+N”(第一个“1”即设立一个便民服务大厅(室);第二个“1”即整合党建、人大、政协、文明实践、退役军人、综治维稳、群团等工作需要综合设置一个多功能室;“N”即有条件的可结合实际设置多个有特色的工作室。)办公场所,对未纳入工作机制的统一整合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多功能室,不单独挂牌,确保基层标牌标识悬挂符合规定和实际,累计清理挂牌3200余块,同比减少70%以上。

根治“万能章”顽疾。围绕基层反映强烈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需要提供的违规证明事项,分类提出处理意见,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攀枝花监管分局、攀钢集团等7家单位点对点沟通反馈意见并督促整改,形成不应由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清单第一批、基层组织保留证明事项清单以及办理指南,办理群众涉证事项从30项大幅压减至7项。

资源下沉,持续“为马赋能”

聚焦基层“缺钱少物”问题,市、县两级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人、财、物向基层下沉,不断激发基层干事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建强队伍“夯基础”。出台《攀枝花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实施办法》,完善社区工作者“3岗12级”岗位等级序列,公开选聘社区工作者538人,着力构建“准入有标准、培养有方法、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发展体系。出台新入职公务员到社区实践锻炼5条“新政”,首批选派33名市直部门新入职公务员分批到23个社区实践锻炼,充实基层治理力量。

强化保障“固底盘”。按照“县为主体、省市补助”要求,在现行分类标准基础上,按照每月人均增长80元的水平,统一调整全市38个乡镇工作补贴标准,2024年,安排村级公共服务经费预算5000余万元。实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30个,预算安排资金1000余万元,推动基层在软硬件上有改观、有提升。

整合资源,推动“车马协同”

攀枝花市聚焦基层“治理分散”问题,统筹整合资源、强化基层力量、延伸服务末梢,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依托综治网格优化调整划分网格714个,将党建、城管等8类工作统一成“一张网”,按照“一格一员或一格多员”配备专兼职网格员800余人,建立领导干部“包网联户”制度,经常性开展“组团服务”,应急时下沉“组团作战”,有效解决社区治理中组织碎片化、人际陌生化等难题,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

深化治理“一盘棋”。持续发展以“社区主导、社会工作者支撑、社会组织协同、社区志愿者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补充”模式,指导成立攀西地区首个县级社会工作发展基金,成立社区慈善共富基金56支,累计募集资金78.9万元,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广泛开展“邻里守望”、“有事好商量”、小区治理“红黑榜”、“人民建议征集”活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拧紧新就业群体“一股绳”。持续开展“凝‘新’聚力·活力花城”行动,引导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建成“攀小东之家”“仁小哥驿站”“米小蜂驿站”等服务平台50个。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