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眼护眼宣传、思政育新人主题活动、显微镜模型手工制作、药枕制作、艾草门挂DIY……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各社区、楼宇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搞这么多活动有什么用,能够发挥什么效果?”有人不免心生疑窦。事实上,八宝山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打造“你好,邻居!”党建品牌为主线,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数智文化服务平台,完善“线上点单、平台接单、中心派单、群众评单”工作方式,精准对接居民群众和楼宇企业需求,以“文”聚心,通过丰富文化活动培育社区社团和挖掘居民骨干力量,凝聚党群力量融入基层治理,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平台自运行以来,共开展文化活动3744场,覆盖9.9万余人次,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数据分析表明,接诉即办解决率、满意率与社区活动参与人次和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相互促进。2025年1至4月考核期,八宝山街道接诉即办工单由月均472件降至290件,降幅达38.6%。
作为“2024年度北京市改革街乡镇”,八宝山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数智赋能+共建共治”,听“民声”落实“民生”,结合数智分中心治理平台建设,将组织、科技、群众“三力融合”,汇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合力。
数智平台和智网实格“双智”协同
深入推进“智慧街区”试点,从噪音扰民、安全监管、城管执法等治理难点入手,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推动数智分中心治理平台建设,依托1个数据底座,与门前三包监管、民生保障服务、安全综合治理、电梯运行管理等9个智慧应用和1个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完善“1+N+1”数智治理矩阵。认真落实“智网实格”,将15个社区划分为198个网格,将社区“第一书记”、楼宇、新就业群体、物业服务企业、在职党员等力量融入网格治理,同步将接诉即办等各项工作纳入网格管理,推动“格事格办”,全力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让网格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以“民情日志”为载体,落实社区入户机制,通过“拉家常、听难题”等方式,切实回应居民关切,不断激活社区治理“红细胞”。例如电子情报所社区践行“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全覆盖”的网格化治理理念,利用网格内资源破解配送员停车困局,宣传暖蜂驿站政策传递关怀,实现新就业群体与社区治理的“双向奔赴”。
深入包片社区协调解决疑难问题
科室、社区履行各自职责,按“科室办事、社区育人”原则,联动处置群众诉求,层层压实责任。严格落实首办责任制,讲求“速度”,认真落实“快办快结”要求,做到半小时接单、半小时响应,对民生诉求,力争当日办理,重点人诉求第一时间响应。讲究“温度”,靠前一步,把握“尺度”,街道多次组织召开见面会,与居民面对面沟通。
从居民群众的大事小情入手
以数智赋能为抓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从“等诉求”到“找问题”,完善长效机制,主动治理把隐忧问题变成幸福答卷。建立街道级视频汇聚中心,探索推行门前三包“商户自治、巡查共治、监督法治”三级治理模式,周均案件量由100余件下降至20余件;依据数据智能分析,在噪声重灾区布设智能监测设备,相关投诉量下降90%;对充电桩运行状态24小时可视化监控,部署424套电梯阻车系统、93个电梯智慧监测终端,有效防范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电梯困人等安全隐患。依托智能养老平台为54户独居老人发放智能监测设备“四件套”,24小时提供心率、血氧、血压、跌倒预警、紧急呼叫等监测服务,完成告警处置7514次。为1895个公共区域和519户困难群体加装智能烟感设备,构建了“监测—预警—处置—联防”的全链条防火体系。每年主动开展“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等诉源治理专项行动,提前谋划解决房屋漏雨、暖气管线破损等周期性高发诉求。实施永乐东小区停车整治主动治理项目,外来非认证车辆减少300余辆,有效改善居民停车体验。近年来,八宝山街道共实施10个主动治理项目,永乐东小区、远洋山水小区、鲁谷74号院等均实现诉求降量。
八宝山街道以“小变革”惠及“大民生”。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发挥“吹哨报到”作用,“吹哨”153次,协调解决供电改造、电梯故障等问题145个。深化楼宇治理“三驾马车”运行机制,用好楼宇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妥善解决企业诉求44件。发挥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联动辖区单位等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办理社区环境卫生治理、“家门口”看专家号、消除火灾隐患等民生实事149项。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