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固基本,条块协同强组织、多方联动精治理、靶向施策优服务,通过探索“党建引领+文化传承+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治理新模式,有效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民权街道打铜社区积极链接武汉高校智力资源,以党建引领为纽带、文化为灵魂、专业社工为支撑、志愿服务为血液,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老旧社区治理的武汉路径。
党建领航筑基,多方聚力共筑同心
打铜社区党委依托174名直管党员与4个片区党支部的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构建“上下联动、多方配合”机制,将高校智力资源深度引入治理末梢,近年来,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推动资源精准下沉。
搭建资源互通制度框架。打铜社区党委与武汉外国语学校,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等院校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资源调配。依托社区“红色直播间”,让高校党员与社区老党员共同讲述军旅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定期开展音乐党课,架起校社“连心桥”。
聚焦痛点激活专业效能。打铜社区在探索开放式老旧社区管理上想办法、出点子,先后与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相关专家等联合开展“铜巷不同样”项目,对社区内的11条老旧巷道进行个性化改造,将废弃角落改造为“党建宣传+居民议事+青年创业”复合空间。
双向培养夯实持续根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武汉科技大学社会工作系将课堂延伸至打铜社区,学生参与社区口述史编辑、“微改造”征集等治理实践,收集社区内的“铜”话故事,让社区成为青年成长课堂,同时赋能社区治理升级。正如打铜社区党委书记所言:“高校是社区的智库,社区是青年的课堂。”
专业社工搭台支撑,志愿服务接力文化传承
武汉市弘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打铜社区,为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分级赋能,以文化IP孵化、志愿服务体系构建、资源整合平台为抓手,为百年铜匠精神的传承注入活力,筑牢社区治理的文化根基。
IP赋能,重塑社区文化认同。2023年3月24日,“铜小匠”社区文化IP在打铜社区正式揭幕。这个以铜锣为脸、青砖为衣的卡通形象,胸佩“铜心共治”徽章,瞬间点燃居民热情,而它的诞生,正是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协同的结晶。专业社工与志愿者一道,孵化“铜小新”“铜小兵”等8个子品牌,组建26支志愿服务队,形成精准的志愿服务矩阵。
非遗传承,代际接力活化生态。社区与专业社工深挖文化基因,激活社区记忆,目前,打铜社区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项,连续十年举办社区煨汤节,在传统文化浸润中传递关怀,让匠心与温情在巷弄间共鸣。百年工匠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凝聚力,为老旧社区提供了“以文聚力、代际共治”的鲜活样本。
项目设计,激活志愿服务传承动能。社区开展公益创投大赛,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与辖区志愿者的智慧结合,成功孵化出“铜话故事,欣欣向荣”“方老师武汉话课堂”“铜心共治,有爱无碍”等多个专项志愿服务项目,链接项目经费近30万元,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精细化。
慈善蓄能开源,青春治理动能迸发
打铜社区深入推进“多方联动”机制,与腾讯公益、湖北省慈善总会等深入开展项目合作,社区与武外基金会正式签订共建协议,建立“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长效机制,为后续文化传承与社区建设筑牢根基。
社区基金精准滴灌。2022年,在腾讯公益项目的支持下,打铜社区建立社区公益基金,通过社区公益产品销售、公益集市等途径,近年以来,共获得慈善捐赠7万余元,获得物资捐赠近10万元,用于社区巷道改造、困难帮扶。
公益项目激活参与。打铜社区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申请各级公益项目,设计专业的志愿者专研“铜小匠”文创开发,政治学专业的志愿者参与社区议事协商,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负责社区的视频宣传和新闻收集。2023年,打铜社区获湖北省“青春社区”计划金奖,这正是“百年打铜正青春”的印证。
数字赋能提质增效。为进一步拓展服务路径,创新服务模式,打铜社区将部分服务转移至线上,开起了“红色直播间”。在青年志愿者的帮助下,社区陆续开通了“铜心共治视频号”“铜心共治e平台”“社区红色民心片”各种信息“一键抵达”,志愿服务积分“一键生成”,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
打铜社区“党建引领+文化传承+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地将高校的智力资源、青春的创新活力、文化的凝聚力量、专业社工的方法和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有机融合,注入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
(作者单位分别为湖北省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