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广东省珠海市拱北口岸、青茂口岸及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三大对澳口岸迎来客流高峰。在熙攘的人群中,身着志愿者服装的珠澳两地志愿者格外醒目——他们一边耐心疏导旅客、解答通关咨询,一边主动向旅客宣传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赛事资讯,用真诚的“微笑服务”在口岸筑起一道温暖风景线。
这场名为“激情迎全运·珠澳志愿行”的联合志愿服务行动,是珠海与澳门首次携手开展的口岸志愿服务合作,不仅以实际行动彰显了珠澳同心的凝聚力,更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性体育盛会增添了浓厚的志愿温情。行动由珠海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珠海市志愿者联合会与澳门志愿者总会联合发起,得到拱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珠海明珠慈善公益促进会的大力支持。“双节”期间,共有超过170名志愿者投身服务,他们来自教师、公务员、学生、退役军人等多个群体,其中不乏广东省最美志愿者、澳门杰出志愿者及全运会志愿者导师等骨干力量。
69岁的退休党员梁晓东主动放弃假期休息,全程坚守志愿服务岗位,以“全勤”姿态践行党员初心;以邹静为代表的珠海“最美志愿者”们则充分发挥经验优势,既以身作则做好服务,更积极带动身边人参与,助力口岸志愿站点服务提质增效。服务结束后,澳门志愿者专程过关与珠海志愿者面对面交流,澳门志愿者阿瑶分享道:“看到旅客因我们的帮助露出笑容,听到大家对十五运会的期待,我真切感受到‘珠澳一家亲’的温暖,也更明白两地志愿服务合作的重要意义。”
珠海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联合行动首次实现了珠澳志愿者在调度与服务上的深度融合。通过联合培训、经验共享、流程优化等举措,有效打破地域和管理壁垒,初步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口岸志愿服务新模式”,为跨区域志愿服务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青茂口岸,香洲区拱北街道茂盛社区创新组建“邻里志愿搭档”,由居住在社区的澳门居民与内地居民共同组成——他们同站一班岗、共解旅客难题,澳门居民在服务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珠海的城市风貌,内地居民也在交流中感受到澳门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居住在茂盛社区的澳门志愿者叶先生感慨道:“以前每天往返珠澳,都是匆匆通过口岸。今天穿上志愿者服装,为旅客解答疑惑、规划交通路线,才真正感受到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归属感。”
针对港珠澳大桥口岸国际旅客集中、专业翻译需求较多的特点,珠海市志愿者联合会精准对接珠海市翻译协会与高校资源,量身定制“翻译志愿补给方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的外语专业学生志愿者,凭借流利的多语种能力,为外籍旅客提供通关流程讲解、交通路线指引等服务,既高效解决了口岸服务痛点,也向国际友人展现了珠海志愿者的专业素养与城市开放包容的良好形象。
从“首次牵手”打破地域界限到“精准补位”聚焦服务痛点,从“邻里协同”增进志愿情谊到“专业赋能”提升服务品质——珠澳两地以志愿服务为纽带,不仅创新了跨口岸志愿服务协同模式,更推动了两地志愿服务的互通与经验互鉴。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日益临近,这场跨越口岸的志愿服务行动,既是赛事宣传的生动载体,也是珠澳民心相通、资源共享、发展共进的鲜活见证,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持续注入温暖而深厚的志愿力量。
(本报通讯员 朱刚)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