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以乐龄学堂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抓手,通过组织化运行、多元化服务、协同化治理,凝聚银发力量,探索出一条“乐龄助力、多方共赢”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组织化”运行体系
组织领导塑形。成立区乐龄学堂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领导组成小组成员,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任乐龄学堂校长,委托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负责教务管理、创新指导及师资培训。利用地缘优势,学习借鉴台湾地区乐龄学习中心的经验和做法。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乐龄学堂86所。
党建融合增效。成立乐龄志愿者服务队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通过“三会一课”加强理论学习,创新“主题党日+志愿服务”实践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带志愿、志愿促治理”,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志愿赋能添彩。依托乐龄学堂广泛动员和吸纳文艺骨干、银龄党员、活力学员等人员,组建乐龄志愿者服务队,积极投身学堂教学、邻里互助、网格管理等领域。目前,志愿者服务队已有骨干志愿者140余名,平均年龄逾六旬,人均年服务时长突破40小时,推动老年群体从“被服务者”向“服务者”转变。
锚定需求导向,创新“多元化”服务供给
当好矛盾调解“和事佬”,架起邻里“连心桥”。紧扣化解邻里矛盾纠纷的现实需求,依托乐龄学堂培育出一批热心公益、经验丰富的“乐龄调解员”。创新运用拉家常了解症结、摆道理分析利弊、想办法凝聚共识的“三步调解法”,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微网格长调解楼道杂物堆放、装修噪声、占用车位等常见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乐龄力量。
当好养老服务“贴心人”,托起晚年“幸福梦”。针对养老服务需求突出的现状,通过系统培训养老护理、心理疏导等专业技能,引导乐龄志愿者对邻里高龄、独居、失能老人开展常态化探访关爱活动。同时,充分挖掘和发挥低龄老年人身体健康、熟悉养老需求的优势,鼓励其参与长者食堂运营管理,参与就餐秩序维护、餐食质量反馈等工作,以“老助老”模式促进老有所为。
当好社区治理“网格员”,织密民生“服务网”。面对社区精细化治理需求,乐龄志愿者服务队发挥低龄老年人时间充裕、熟悉社情、沟通能力强的优势,参与信息采集、治安巡逻、政策宣传、问题反馈等工作,及时解决群众需求、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对需多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通过微信群、“沙县智慧治理平台”等渠道层层上报并联动办理,形成“发现—上报—处置—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
强化联动聚力,打造“协同化”治理生态
健全机制联动。立足社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创新构建“社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联动机制,通过完善动态响应流程,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效能叠加的治理合力,释放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基层治理的“1+1>2”聚合效应。如,虬江街道罗布社区建立“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希望社工+乐龄志愿者服务队”四方联席会议机制,通过业主群、网格群等渠道收集居民诉求,每月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集中研讨环境卫生整治、文化活动开展、特殊群体帮扶等民生议题,三明市沙县区希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梳理指导服务事项,乐龄志愿者执行推进,让联动从“坐下来议事”变成“沉下去解题”。
深化资源联动。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以凤岗街道城西社区为试点,城西社区乐龄学堂志愿者与三明市沙县区民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携手,联动辖区社会组织、慈善资源共同开展公益集市活动,为居民提供健康义诊、理发、按摩等便民服务,通过爱心义卖活动帮扶社区困难家庭,举办跳蚤市场促进邻里物品循环利用。
推进文化联动。引导乐龄志愿者深度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利用退休教师、文化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等人才资源,积极开展“沙县小吃文化”“红色故事宣讲”“非遗技艺传习”等志愿服务活动,讲述革命历史与沙县变迁历程,教授肩膀戏、小腔戏等传统技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