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服务·无感治理”的七台河实践与探索

李季

编者按: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通过抓好新兴领域党的建设、推进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落实“有感服务·无感治理”等举措,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既是重要的煤炭能源生产基地,也是新兴的冰雪经济城市。七台河市委创新打造“有感服务·无感治理”城市品牌(“有感服务”,即以有感知度、响应度、体验度的贴心服务温暖民心;“无感治理”,即通过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手段实现治理效能“润物无声”),突出以服务促治理、以治理优服务,实现“服务有温度、治理无干扰”,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生动实践。

务实探索创新,提升治理水平

网格信息平台办结群众诉求1.2万件,24项事项“掌上办”覆盖全城,3494项事项实现“证照免提交”,4类业务“无感续证”减少跑腿次数……这一串串数字是七台河市推行“有感服务·无感治理”模式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也是服务与治理深度融合、双向提升的务实举措。面对群众对高质量服务供给的新期待和高效能社会治理的新需求,七台河市委坚持高位统筹推进、改革创新破题,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将服务群众的“有感成效”与治理过程的“无感效能”纳入党建引领的主要内容,制定《关于构建六大服务治理体系打造“有感服务·无感治理”城市品牌的方案》,明确“三年三步走”战略路径,整合全市各方资源,聚焦解决民生问题、创新服务方式,让群众享受到治理成果;聚焦优化治理模式、强化信息支撑,减少行政干预、提升智慧治理水平,让基层治理方式“细致入微,润物无声”。

为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七台河市构建“市委书记牵头抓总、市县两级同步联动、行业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靠前指挥,建立“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常态化督导”的闭环工作机制,破解跨部门、跨领域治理难题120余项,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同频共振。

优化服务举措,凝聚“新”力量

七台河市把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力量,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汇聚起多方协同的治理合力。

健全完善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机制,优化“两新”工委运行机制,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牢固树立“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责任意识,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提升23.4%和12.7%,省级园区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86.1%。持续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工作机制,385名党组织书记中的管理层兼任占比62.5%。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转型发展,通过加强负责人把关、建立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多方共治、聚力产业赋能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为强化新就业群体服务保障工作,制定出台《“心联新”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十项服务举措》,建成88处集临时休息、饮水充电、避暑取暖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驿站”,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6000余人次。常态化开展“暖心护新”活动,为新就业群体定期提供爱心义诊、普法宣传等服务。招募聚集“爱心商户”160余家,错峰提供优惠服务。在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方面,联合市人社局、市场监管局、邮政管理局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服务站,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20余件。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各大企业指导调研,推动平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180余份,开展法规政策宣讲55次、覆盖3500余人次,联合多部门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为新就业群体筑牢安全防线。

积极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引导260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协助社区积极开展为民服务工作。通过“随手拍、随口宣、随手清、随时报”的“四随”行动,收集社情民意322条、为居民办实事169件,获得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创新实施“差评消消乐”机制,社区帮助到辖区报到参与基层治理的快递员、网约配送员与居民沟通,协助解决矛盾,营造和谐暖“新”氛围。开展“最美新就业群体”学习宣传活动121次,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与社会治理“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激发参与热情,提升内生动力

七台河市创新打造“民生议事·在一起”品牌,实施“7+X”议事协商模式,即设定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法律工作者、物业服务企业、群众代表等7类固定议事主体,“X”为利益相关方,建立“线下圆桌会+线上议事群”双平台,在城市社区推行“网格议事会”“楼栋议事厅”,在农村推广“庭院议事会”“田间协商会”,累计解决物业管理、农田水利等民生难题640余件,有效化解老旧小区改造、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矛盾纠纷200余件。

为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七台河市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制定涵盖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6大类30项指标的《积分管理通用细则》,在村(社区)打造“党群积分超市”,群众通过参与议事协商、参加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得积分,实现生活用品兑换、政策优惠享受、评优评先挂钩“三激励”。组建“银发监督队”“新乡贤调解团”,化解邻里纠纷1500余起,用积分记录成员履职情况,推动“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

从“议事共商”到“积分善治”,七台河市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闭环机制,无论是城市社区的充电桩安装,还是乡村的土地流转协商,处处都有群众广泛参与的身影,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又有“活力”。

深化志愿服务,彰显民生温度

七台河市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动员集聚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志愿服务。以党员先锋作用为示范引领,持续深化“双报到、双服务”机制,推动5600余名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开展敬老助残、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带动全市462个志愿服务组织和6万余名志愿者开展各类志愿服务7958场次,形成“崇德向善,争做志愿”的浓厚社会氛围。

以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为牵引,推行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项目,有力提升志愿服务供给水平。针对全市24.3%的老年人口占比,实施“益针益线”项目,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提供衣物修补、手工艺教学服务,累计服务800余人次,培养老年手工爱好者120余人。“银龄映画”摄影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为200余户老人拍摄“全家福”,记录岁月变迁。

健全志愿服务全周期保障机制,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动力,构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体系。七台河市将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捐赠”多元筹资模式。设立6个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开展应急救援、心理疏导等专业培训,培育志愿者骨干500余人。出台《星级志愿者礼遇二十条》,提供就医优先、社保代办等礼遇,激励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志愿服务。

七台河市以“有感服务·无感治理”城市品牌为抓手,用“看得见的服务”温暖民心,用“看不见的治理”守护民生,为城市能级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产业、生态、民生在协同发展中同频共振,推动全域环境更优、社会氛围更和、群众生活更美,绘就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生动图景。

(作者系中共七台河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