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以“有感服务·无感治理”书写了治理为民新答卷。这一党建引领下的创新实践的关键正是“以人为本、民生为大”这一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为破解当前基层治理中的诸多难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经验。
理念突破:
解码“双感”融合的治理哲学
“有感服务”与“无感治理”,表面看似是两个相反的维度,实则相辅相成,蕴含着“以服务促治理、以治理优服务”的治理辩证法。
“有感服务”是治理的价值原点。“有感服务”要求服务供给必须可感知、有响应、具温度,直指治理的重点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200余户家庭,还是精准发放超1455万元民生资金,抑或是帮扶6021人就业,新增停车泊位1.2万余个,其成效都可触可感、直抵人心。
“无感治理”是治理的效能路径。“无感治理”追求通过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手段,将治理行为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日常。24项事项“掌上办”、3494项事项“证照免提交”、4类业务“无感续证”,通过流程重塑与技术赋能,让高效治理润物无声。
“双感”统一于“民生为大”的治理逻辑。“有感服务·无感治理”的精髓,在于精准把握了积极作为与减少干扰的治理分寸感。既非放任自流的“无为而治”,也非过度干预的“有形之手”,而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服务精准度与治理介入度之间寻求最优平衡。这种融合,是对“重管理、服务低效”的超越。
实践创新:
构建“双感”落地四维支撑体系
七台河市以系统性思维、整体性布局,构筑起支撑“双感”模式高效运转的坚实四维架构。
把党建引领作为驱动治理创新的“红色引擎”。将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双感”实践全过程。建立市委书记任总召集人的高位协调机制,制定《构建六大服务治理体系方案》,以“三年三步走”战略明确路径。通过“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常态化督导”的闭环机制,破解跨部门难题120余项,确保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同频共振。切实发挥党建引领效能,成为驱动资源整合、政策落地、难题攻坚的“定盘星”与“动力源”。
把新兴领域作为构筑治理格局的“关键拼图”。坚持共建共治共享,以政治引领、暖心服务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服务社会,通过建设友好场景、“心联新”十项措施、“差评消消乐”机制等,让新就业群体切实感受党的温暖和关爱,有效增强新就业群体社会归属感、责任感,自发形成参与治理的主动意识,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贡献“新”力量。
把激活自治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源头活水”。打造“民生议事·在一起”品牌,构建“7+X”议事协商模式与“线下圆桌会+线上议事群”双平台。从城市“楼栋议事厅”到乡村“田间协商会”,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00余件,解决民生难题640余件。积分制管理则将参与行为转化为“党群积分超市”中的可兑换价值,变“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闭环自治机制,让治理根基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把志愿服务作为传递治理温度的“暖心触角”。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治理体系。以“双报到、双服务”机制引领5600余名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带动6.67万名志愿者开展服务7958场次。聚焦需求打造“益针益线”“红色光影”“银龄映画”“爱心妈妈”等一批群众所需所想的精准服务项目。通过财政保障、专业培训、星级礼遇等长效机制,将志愿服务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参与治理的磅礴暖流。
经验启示:
探寻“双感”治理的时代价值
七台河创新实践“双感”治理,在于对治理规律和治理趋势的深度把握,形成中小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做法。
人本理念的价值。七台河“双感”治理模式建立在对人民群众需求的精准洞察之上,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既需要显性的、温暖的“获得感”,也需要隐性的、安宁的“安全感”与“舒适感”。七台河市的实践有力证明了在资源相对有限的中小城市,通过理念创新与路径优化,同样能实现高效能治理与高品质服务的统一。
多方治理的力量。通过党建引领,突出机制创新,树立起服务先行的工作路径,才能有效凝聚起社会各方力量,调动起主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受益对象本身的参与潜能,推动形成治理合力,实现治理成果的共享。
系统集成的思路。治理效能的跃升非单一举措之功。七台河市通过“党建引领、新兴助力、自治筑基、志愿添暖”的协同发力,构建了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治理链条,展现了系统工程的强大合力。
技术赋能的边界。七台河市的实践证明,智能化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手段,但其价值发挥必须以服务温度与治理精准度为前提。信息技术是治理工具,服务于“人”的体验与获得感才是终极目的。
七台河市以“双感”治理为笔,饱蘸服务之暖与治理之智,在煤城大地上绘就了一幅“服务有温度、治理无干扰”的动人画卷。其成功密码在于:以理念创新为魂,以系统集成为纲,以精准服务与智慧治理为两翼,激活多方主体协同共治的“一池春水”。这为资源型城市乃至广大中小城市探索治理现代化路径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实践范本——唯有始终将人民置于治理舞台的中央,让服务可感、治理无痕,方能在城市发展的交响乐中,奏响民生幸福的最强音。
(作者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