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协会商会之手 筑乡村振兴之路

潘建媛 李迪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浪潮下,多方主体协同参与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江苏省创新探索行业协会商会与驻村帮促工作队的协同发展路径,启动“千会牵手第一书记,联村助推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找准牵手联村最佳连接点,形成强大合力,从产业、环境、文化、治理、民生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商会的资源优势和驻村帮促工作队的基层工作经验,是帮促机制的有效拓展,更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乡村振兴支持体系的重要实践。

高位推动,构建协同联动新格局

顶层设计明方向。江苏省委社会工作部等多部门共同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明确“项目共建、环境共治、文化共兴、治理共抓、实事共办”五大任务,细化结对流程与资源对接机制,形成全省统一的行动“路线图”。组织全省行业协会商会与省委驻24个县(市、区)驻村帮促工作队329名第一书记牵手联村,积极探索社会资源与村集体合作的共赢模式,共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资源整合筑基础。建立“双向清单”动态匹配机制,杜绝“拉郎配”式合作,着力规避短期行为,确保牵手一个、成功一个。一方面,驻村第一书记长期扎根乡村,了解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情分析会等方式,系统梳理形成涵盖产业短板、民生需求、治理难点的“乡村需求清单”;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商会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会员网络,充分利用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精准形成“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清单”。省级层面高效搭建对接平台,双方紧密协作,推动社会资源与村集体有效融合,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跟踪问效强管理。自2024年11月以来,省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宣讲牵手联村工作要求,设计印发《专项行动“牵手结对”调整表》、工作提示等,强化工作推进、持续跟踪问效。全周期构建省市县村四级调度体系,定期报送项目汇总表与典型案例,准确掌握专项行动组织推进、成效亮点、风险隐患等。

多方发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产业共建,以项目“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澎湃动能”。全省各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资源优势,立足乡村实际,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省茶叶协会与灌南县合兴村以党建为引领,强化示范效应,通过精选良种、精耕细作等,着手联建百亩示范田1个,实现稻麦亩成本降2成,年平均亩产量增3成,年综合效益增4成的目标。省家庭服务业协会助力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溪北村成立溪和服务公司,并组织家政技能人才开展公益培训,不仅提升当地村民的就业技能,还为村集体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境共治,以生态“持久力”擦亮乡村振兴“绿色名片”。生态领域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投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等重点任务。连云港市联合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助力结对村实施太阳能路灯架设、户厕改造等,已开展人居环境整治30余次,有效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苏州市环保产业协会在结对村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显著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徐州市电子商务协会帮助结对村建立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垃圾日产日清,让乡村环境更加整洁优美。

文化共建,以文化“软实力”滋养乡村振兴“精神家园”。文化领域行业协会商会紧密结合农村实际,丰富乡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省漫画协会走进徐州丰县欢口镇常庄村,开展少儿培训、宣传“三农”政策,为村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无锡市互联网协会、旅游业协会引进乡村规划师,对乡村景点沿线进行整体布局规划,引入文化创意、体育运动、精品民宿等新业态,打造出多条精品研学线路,不仅提升当地的旅游热度,还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

治理共抓,以党建“引领力”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与村(社区)党组织开展联建共建,共同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群众能力,为乡村善治提供坚强保障。泰州市兴化市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与经济薄弱村党组织联学联建,开展党的政策理论学习等活动,有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连云港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改造东海县曲阳镇曹庄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党员群众提供了更好的活动场所。无锡市利用律师等行业内专家和调解员资源,协助解决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近百个。

实事共办,以民生“保障力”提升乡村振兴“幸福指数”。全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展助医、助教、养老、就业、济困等帮促工作。省委驻新沂市帮促工作队与南京青风志愿者服务中心开展乡村学校支教、爱心书屋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昆山市安徽商会与张浦镇金华村建立联建联促关系,通过慈善捐助,助力金华村慈善公益事业。镇江市依托相关领域行业协会商会,将惠农政策宣讲、农业技术科普、创业规划指导等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累计建成22个田间课堂、联农服务点,扶持创业131人,帮促就业3800余人,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总结经验,探索优化提升新做法

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协同推进、帮促形式、效益评估、宣传引导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畅通渠道,健全沟通反馈机制。以设区市为单位跟踪项目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强化省级示范引领,开展市县抽样调查,收集意见建议;注重培育特色项目,引导各方梳理资源和需求清单,形成深度合作的项目清单,打造精品示范项目,扩大社会影响;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年末组织开展互评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帮促工作队等相关部门和参与主体共同参与,亮成果、提建议,巩固提升行动质效。

注重培育,拓宽帮促合作路径。在梳理资源清单、需求清单的基础上,搭建常态化对接平台,持续优化联动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与乡村开展全产业链合作,包括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以及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打造完整产业生态。推动专项行动从“项目落地”向“长效共赢”深化,形成深度牵手合作的项目清单。

宣传覆盖,增强专项行动品牌影响。培育典型示范引领,在已形成项目基础上,打造一批成效明显、发展前景良好、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的精品项目、示范项目,征集汇编典型案例进行宣传交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通过系列深度报道,加大对专项行动的宣传力度,放大表现优异的各类主体或个人、优秀项目的示范效应,多维度呈现帮促成果,引导更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提升专项行动品牌影响力。

“千会牵手第一书记,联村助推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在江苏的实践,成为多方主体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江苏农村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文化繁荣、治理创新和民生保障等领域结出丰硕成果。面向未来,江苏省将坚持需求导向,持续优化工作机制,创新帮促形式,强化跟踪问效与宣传引导,推动社会组织与乡村“双向赋能”,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全力擘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江苏乡村新画卷。

(作者单位分别为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所、江苏省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