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织 大动能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柳街道,“红蚂蚁助老”的志愿者正逐户探访独居老人;“老潘+小潘”调解室里,一场邻里纠纷在谈笑间化解……漫步东柳的街巷,随处可见社区社会组织活跃的身影。成立于2018年8月的东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24年跻身5A级社会组织行列,如今已培育注册类社会组织58家、备案类278家,用“培育、项目、治理”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走出了一条社会组织赋能基层治理的特色路径。

组织引领,筑牢成长“根基”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方向是生命线。”东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中心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构建“双培育双孵化”全周期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社区社会组织定制“红色成长路线图”:初创期重点培育党组织雏形,成长期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成熟期打造“党建+公益”品牌。

在此基础上,14家骨干社会组织通过“每月联组学习、每季项目共创”形成资源共享网络。2024年,助老类社会组织联合开展的“银龄关爱行动”,整合6家单位的服务资源,为辖区200余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正是党建引领协同发力的生动例证。

精准赋能,激活发展“动能”

中心搭建街道、社区两级服务平台,形成“政策扶持―资源对接―项目落地”完整链条,从“红色孵化营”成长起来的组织已有32家。

人才是组织发展的关键。中心构建“理论+实务”培养体系,年均培训100余人次,2025年推出的“菁雁人才”项目,通过“案例教学+实地操盘”,让20名社区工作者成长为资源运维能手。在专业赋能下,东柳坊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开发的“童参与共成长”项目,已带动儿童参与社区治理120余人次,收集合理化建议46条。

扎根民生,彰显治理“效能”

“没想到社区食堂能开到家门口,一顿热饭暖到心坎里。”安居社区独居老人王阿婆的感慨,道出了社会组织服务的温度。中心通过“一平一会一集”资源链接模式,整合企业、公益机构等多方力量,推动安居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助餐、助医等八大类服务,日均服务居民超200人次。

矛盾调解一线更显社会组织担当。“老潘+小潘”调解工作法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年均调处矛盾纠纷100余起,成功率达98%。2024年,该团队成功化解某小区物业纠纷,促成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长效管理协议,相关做法入选全市基层治理创新案例。

长效保障,厚植培育“沃土”

近年来设立的东柳街道社区发展专项基金,2023年投入70余万元改造社区公共空间,并撬动社会资金8万余元,居民自主筹集10万余元。2024年获得超200万元支持,打造出“百草荟会客厅”“共享书屋”等12处居民议事、活动的新阵地。中心从章程制定、财务公开到活动报备,建立全流程规范体系,让每一分公益资金都用在明处,每一项服务都落到实处。

从零散化参与到深度化治理,从粗放型服务到精细化运作,中心的实践,正是宁波市推动党建引领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如今,这些扎根基层的“毛细血管”,正以蓬勃活力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