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杜甫巷社区以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实践,将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千年愿景转化为邻里守望的现实图景。社区着眼新建小区治理痛点,以队伍培育为根基、以活动开展为抓手、以可持续机制为保障,构建起全链条志愿服务体系。目前已孵化8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惠及居民8000余人次,用专业温度激活志愿服务活力,让陌生社区蜕变为温情家园。
“筑巢引凤”培队伍,专业赋能强根基
多维孵化构建全龄志愿矩阵。社区紧扣“一老一小”需求,分层分类培育志愿服务力量。针对高知家庭聚集特点,组建“杜甫小分队志愿服务队”,吸纳30组亲子家庭参与社区治理;依托银龄群体技能优势,成立“杜小甫书法志愿服务队”,28位退休教师、文艺骨干化身文化传播使者;链接高校资源打造“紫薇花·诗韵”大学生志愿服务队,45名青年学子常态化开展科普服务活动。从“60后银发智囊”到“10后小小楼栋长”,12支队伍形成“全龄志愿服务共同体”,志愿者人数从初期30人激增至210人,服务覆盖社区80%区域。
精准滴灌提升专业服务能级。专业社会组织“乐源社工”发挥枢纽作用,构建“理论培训+实操演练+能力认证”培育体系。开设12期“志愿服务加油站”,围绕老年照护、应急救援等主题开展专项培训,累计课时超150小时;创新“1+1传帮带”模式,每位社工结对5名志愿者骨干,通过个案跟进、小组工作等专业方法提升服务精度;开发《全龄志愿服务手册》,细化28项服务标准,使“暖灯之约”“窗帘行动”等特色项目实现标准化运行。退役军人老肖接受急救培训后,在巡查中发现居民何奶奶突发不适,随即联动物业工作人员将何奶奶送医抢救,成为“专业培训救急难”的生动注脚。
党建引领凝聚志愿服务合力。社区党委将志愿服务纳入基层治理体系,推行“党员双带头”机制:在职党员带头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退休党员带头认领服务岗位。46名党员化身“杜小甫红马甲微网格员”,在虹桥花园小区建立“党员责任区”,带头参与“暖灯之约”项目,每日19时准时巡查独居老人灯光信号。这种“红色引擎”驱动模式,使志愿服务从自发行为转变为有组织的治理力量,在文明创建等工作中,党员志愿者累计贡献服务时长3200小时,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情系民生办活动,需求导向提质效
“立体问诊”精准捕捉群众期盼。建立“三级需求征集机制”:专业社工每月入户走访收集“微心愿”,通过“杜小甫志愿云”微信小程序开设线上留言板,每季度召开“巷邻议事会”汇总共性需求。在虹桥花园小区走访中,专业社工发现20余户双职工家庭存在“三点半难题”,随即联合大学生志愿者开设“暑托班”,提供书法、手工等课程服务;物流所家属院老人反映缺乏健康指导,专业社工便邀请医院开展“科学养生”讲座,累计为120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这种“线上+线下”“普遍+精准”的需求收集模式,使服务供给与居民期待精准对接。
“一老一小”打造暖心服务品牌。针对独居老人安全痛点,升级“窗帘行动”为“暖灯之约”,志愿者通过灯光信号每日确认26位老人平安,并延伸出购物代办、卫生清扫等“一站式”服务。如今,项目已从1.0版“看灯识平安”进化到2.0版“结对送关怀”,志愿者王阿姨与89岁的李爷爷结成对子,每周三次上门陪诊取药,成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佳话。聚焦儿童成长需求,开展“五个一”主题活动,每季度举办社区讲堂、老幼共学等活动,在“垃圾分类小课堂”,专业社工通过趣味游戏让50余名青少年掌握分类知识,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文化浸润激活社区治理动能。深挖杜甫文化内涵,将“仁爱悲悯”精神转化为志愿服务行动。“杜小甫书法志愿服务队”每月举办“杜甫讲堂”,用故事化方式解读诗词背后的民生情怀,吸引200余名居民参与;在“七一”建党节、重阳节等节点,开展“红色诗歌朗诵会”“敬老诗词创作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志愿精神交相辉映。曾因拆迁问题多次与社区发生矛盾冲突的樊阿姨,在诗词活动中找到情感共鸣,不仅加入书法队成为骨干,还主动调解邻里纠纷17起。这种“以文化人”的活动模式,使30余位对社区治理不太支持的居民转变为治理力量,社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2%。
长效赋能固根基,机制创新促永续
积分兑换构建价值激励体系。推行《“杜小甫”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办法》,开发“成长护照”记录服务时长,1积分可兑换书法课、托管班等社区资源。志愿者李大姐累计攒下860积分,不仅兑换了全年家政服务培训,还获得“社区之星”荣誉。配套上线“志愿云”微信小程序,实现活动报名、积分查询、服务评价数字化管理,后台数据显示,积分制使志愿者活跃度提升65%,服务时长年均增长2100小时。这种“付出―回报”良性循环,让志愿服务从“情怀驱动”转向“制度保障”。
评先树优培育志愿文化生态。将志愿服务纳入“文明家庭”“最美邻里”评选指标,每年开展优秀志愿者表彰大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社区活动等渠道广泛宣传典型事迹,增强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
团建赋能增强队伍凝聚力。专业社工定期组织“志愿服务加油站”团建活动,通过素质拓展、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团队归属感。在“暖灯之约”项目分享会上,志愿者们交流巡查技巧,共同制定《独居老人服务指南》;暑期开展“银龄―青年结对营”,年长志愿者传授社区经验,大学生志愿者分享新媒体技能,促成12对“忘年交”组合。这种“专业指导+情感联结”的团建模式,使志愿者队伍稳定性提升58%,“杜小甫书法队”等5支队伍实现自主管理、自我运转,成为社区治理的“常青树”。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