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太镇石狮村的十年之变

黄恒 毕箭 罗淇丰

集体经济薄弱、矛盾纠纷多发、让当地干部群众“头痛揪心”的后进村,如何才能蝶变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十年“零上访”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中江县永太镇石狮村的治理实践写出了完美的答卷。在治理实践过程中,石狮村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方共治、成果共享的乡村善治新路。

建强一个堡垒,激活治理“源动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抓好党组织这个“牛鼻子”,是破解一切难题的根本。石狮村的转变,始于建立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石狮村抓住村级建制调整和换届契机,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将18名“讲政治、肯担当、懂发展、有魄力”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村社干部和后备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是管理者和服务者,更是引领全村发展的“主心骨”和“火车头”。

堡垒建强,更要发挥作用。石狮村创新建立“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将全村61名党员像“捻绳子”一样拧成一股劲,始终将力量聚焦于服务群众、产业发展、乡风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同时,广泛凝聚产业大户、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各方力量,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战斗堡垒的治理共同体,让村里的治理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创新一套机制,下好服务“先手棋”

干得行不行,群众话来评。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赢得民心,让群众说好。为此,石狮村探索出“三马上 三定期”工作法,将服务群众与建设和美乡村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

“三马上”机制,实现了对群众诉求的即时响应。问题诉求“马上应”,村干部“上班走院落、下班走田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现场发现、现场办理民生实事300余件;矛盾纠纷“马上调”,建立由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调解志愿服务队,聚焦邻里关系、婚恋纠纷、经济债务及时化解。2020年,石狮村与邻村合并,矛盾纠纷一度飙升至年均40件,通过党组织的强力治理和带动,2024年全村矛盾纠纷降至2件;环境脏乱“马上治”,村里垃圾日产日清,人居环境问题第一时间整改,全村危旧土坯房全部拆除,整治彩钢棚(房)112户,改造民居风貌200余户。通过这套组合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事实证明,只要党组织坚强有力,群众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为乡村发展扫清障碍、注入动能。

“三定期”机制,筑牢了乡村平安与和谐的根基。困难群体“定期访”,为78名特殊群众送去关爱与帮扶,及时解决生活困难;维护平安“定期巡”,通过常态化夜巡和隐患排查,让平安看得见、摸得着;教育教化“定期办”,“村村通”喇叭、流动宣传车成为法治“微讲堂”,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深入民心。石狮村通过这张精密的服务网络,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做实一条纽带,共享发展“红利果”

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基础。石狮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治理成果、惠及全体村民的重要举措。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1700余亩,发展优质粮油产业,打造“问稻永太”品牌,一举摘掉“空壳村”的帽子。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78万元,净收益120万元。富裕起来的石狮村,探索建立了“五金”利益联结机制(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获红金、农业服务拿酬金、集体反哺得现金)。这条紧密的利益纽带,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了集体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9年以来,村集体累计出资260余万元用于垃圾清运、代缴水费、补贴医保、修路装灯、整治塘堰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全体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良性循环。

树立一面旗帜,涵养文明“精气神”

治理有效,既要靠制度,也要靠文化。石狮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文明乡风浸润人心,为乡村善治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用榜样示范引领。村里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点单式”服务;鼓励邻里间无偿为留守老人等提供“助耕”服务;对评选出的先进家庭,每户公开宣传表彰并奖励600元现金,形成了“评选一个先进、带动一个院落”的良好氛围。

用村规民约涵养。村民共同商议修订村规民约,并将其与集体经济分红、节日福利挂钩。村里每年拿出20余万元,奖励“守约”村民,让村规民约从“墙上制度”变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有效提升了乡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推动石狮村获得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用文化活动聚心。新建文化广场、共享食堂,组建文艺队伍,奖励返乡陪伴老人的务工人员和考取大学的本村学子,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对优秀家风的弘扬,让石狮村的“精气神”愈发昂扬,崇德向善、和谐互助蔚然成风。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