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街头巷尾,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个步履稳健、行色匆匆的身影,他就是丰泽区启凡社工服务中心的刘伟洪。二十五年如一日,他怀揣对公益事业的赤诚与热爱,以“源于情怀、立于专业、助人自助、不忘初心”的信念,深耕于公益服务一线,以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传递人间温暖,用无私的志愿精神点亮希望之光,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刘伟洪的公益之路,始于1999年暑假。彼时,他还在一家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关注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生活时面临看护缺失、教育资源不足等成长困境。他毅然决定行动起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工友自发组成一支志愿服务队,向这些需要关怀的孩子们伸出援手。从假期陪伴、入学指导、困难帮扶到大病筹款,刘伟洪和他的团队用行动为孩子们及其家庭搭建起坚实的支持网络,为他们纾解生活中的急难愁盼。
此后,刘伟洪与妻子在浔美工业区携手创办了“同心圆流动儿童之家”,这也让他的志愿服务从自发零散走向了有组织、有目标的专业化、体系化轨道。
刘伟洪凌晨三点背着发烧的困境儿童小康跑了三家医院的故事,至今仍在工业区流传。来自四川的小康,是在刘伟洪爱心浇灌下茁壮成长的典型之一。在小康2岁到16岁,整整14年的时间中,刘伟洪承担起“父亲”与“导师”的双重责任,无微不至照料着因特殊原因失去父母陪伴的小康。
生活上的嘘寒问暖、生病时的求医问药、入学时的奔波办理,刘伟洪从未缺席。随着小康长大,面对学业压力与成长困惑,刘伟洪又运用专业知识耐心倾听其心声,给予心理支持与人生引导。如今的小康,已成长为一名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少年,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时常主动参与公益活动,立志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二十五年来,刘伟洪累计服务流动儿童达1.3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逾1万小时。他服务流动儿童的行动,不仅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更为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了温情与力量。
“为他人提供帮助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在实践中,刘伟洪深刻认识到,单纯的爱心与热情虽能解一时之困,但要从根本上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至关重要。由此,他踏上了从一名普通志愿者向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转型之路。
他先后考取了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等多项专业资质,并完成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与慈善管理专业等学历教育。通过学习与实践,刘伟洪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使其在服务困难群体、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等方面更具底气。他主导的“三师在线——园区职工幸福感提升计划”项目便是一个生动实践。
“工作中的烦恼找不到合适的倾诉渠道。”这是园区职工的共同心声,也直接催生了刘伟洪推动的“三师在线”项目。在了解到高达85%的企业职工面临情绪压力却缺乏疏导途径时,刘伟洪联动心理咨询师与职业规划师,精准制定了“情绪减压工作坊”“职场赋能训练营”等系列服务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传授压力管理技巧,更通过职业技能提升与发展路径规划,切实增强职工的职场适应力与竞争力。
参与活动的职工心理负担得到有效缓解,归属感与幸福感评分显著提升。“刘老师的方法让我学会了情绪管理,连和孩子的沟通都顺畅了。”受益者王女士分享道,她也从一名受助者成长为项目志愿者。
在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刘伟洪同样精准切入痛点。在居民组建“社区儿童互助成长中心”时,普遍存在热情有余、经验不足、风险管控能力弱等问题,他以协作者和赋能者的身份介入,通过引导居民骨干和家长代表共同梳理问题、制定《中心儿童安全管理规定》,并签订《多方服务协议》,帮助互助成长中心构建起权责明晰、规范可续的管理与风险防控机制。
此外,刘伟洪牵头成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专注于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方向,获评市级“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
作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刘伟洪始终将这份荣誉视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他表示,将把劳模精神转化为深耕公益的持久行动,持续搭建社区居民参与平台,链接社会创新资源,以更精准、温暖、专业的服务,为社会注入正能量,诠释新时代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刘伟洪简介:丰泽区启凡社工服务中心督导,泉州市丰泽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泉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泉州市最美基层人物”“泉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本报记者 于佳 通讯员 吕岚岚)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