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举行“医社协同 共治共享”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北京实践五周年
主题活动

11月1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医社协同 共治共享”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北京实践五周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陈兴华出席活动并讲话。

活动现场发布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北京实践五周年报告。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3家,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者787人,统筹志愿者9803人。截至目前,全市16区卫生健康委和经济开发区已全面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医务社工深入临床路径、管理流程和健康服务各个环节,基本覆盖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过程。

活动现场发布了“北京医务社工十大创新模式”。从医学人文、医院治理、社区治理三大维度系统总结了北京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五年来的探索成果,以十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创新模式,展示了服务实践实现从“案例积累”到“模式创新”的关键跃升。这些经过萃取的宝贵经验将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具体可行的学习范本,更有助于推动形成医社协同、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态,共同促进北京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启动环节,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携手启动“双工联动双向赋能”健康社区项目,计划于2026年陆续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服务1+1”“主动健康促进行动1+1”“志愿队伍双向赋能1+1”等活动。北京基层医务社工社区健康促进计划也同步启动,该计划采用“N+1”抱团申报、师资带教、陪伴督导、培训赋能、工具开发等形式,由先发展单位带动后发展单位,实现服务模式复制推广,让更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打通医院、社区和社会壁垒,提升服务“温度”与“厚度”,让健康服务真正触达最后一公里。

会议指出,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时刻,举办“医社协同 共治共享”——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北京实践五周年主题活动,既是对过去五年发展成效的系统总结,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聚力起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医务社工融入预防、保健、诊疗、康复全链条服务,形成医社联动、多元治理的格局,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是提升卫生健康治理能力的创新实践,医务社工将人文关怀与社会支持融入治理全过程,将健康服务延伸至基层末梢,助力破解卫生健康发展难题;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是彰显医学人文的有力抓手,医务社工通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医患沟通等专业服务,推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型,是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关键力量,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

会议明确,2020年,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五部门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启了北京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新篇章。五年来,坚持前瞻谋划、系统布局,主动融入社会治理,推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党建引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构建起“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支撑、基层医疗机构协同”的发展体系;坚持以人为本、规范发展,打造了一支以行业督导为引领、专业社工为核心、志愿者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坚持问题导向、融合发展,将医务社工融入卫生健康服务各场景全流程,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首善标准和时代特征的本土化医务社工发展路径,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贡献了社会力量。

会议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蓝图,推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必须肩负起的时代重任。要立足服务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服务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开创北京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新局面。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持续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等方面,实现更深层次制度机制突破;持续拓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内涵,融入慢性病综合防控、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医养结合以及安宁疗护等关键领域,让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贯穿健康服务全链条;持续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发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医院、社区和社会之间良性互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实现人民共建共享的目标。

(责编:蔡梦达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