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机制、强作用、提效能

推动新社会组织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

新社会组织作为新兴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在促进产业升级、参与社会治理、服务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为新时代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以理顺工作机制为抓手,以强化作用发挥为着力点,以促进整体提升为目标,推动新社会组织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生命线,多地聚焦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创新组建模式、建强骨干队伍,让党组织在新社会组织中深深扎根。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创新行业统建、重点单建等分类覆盖模式,在社会组织中新建立党组织134个,选派103名经验丰富的党建工作指导员驻社会组织指导,有效破解组织覆盖碎片化问题。

山东省聊城市创新“双认领双提升”机制,169家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与33家行业管理部门理顺对应关系,33家行业管理部门全部成立社会组织党委。“‘双认领’让我们找到了‘娘家’,行业管理部门的精准指导,让党建工作不再盲目,真正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聊城市涉税服务行业协会负责人王宁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深入实施行业协会商会党建扩面提质行动,创新开展“三送三促”活动,为516个新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赠送标牌、党旗、学习资料等物资。“以前建党组织缺指导、缺资源,‘三送三促’不仅送来了‘硬件’,更送来了规范建设的‘金钥匙’,让党建工作从‘零起步’实现‘快提升’。”荔浦市衣架家居行业协会党委书记刘克德感慨道。全市统筹选派1595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实现未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全覆盖指导。

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党建提质增效的保障,各地通过完善相关机制着力推动党建工作。

天津市西青区强化社会组织党建规范化建设,聚焦“谁来抓、怎么抓、成效如何”三个关键问题,构建起区委“两新”工委统筹、行业党委指导、业务主管部门主抓、属地党委管理的党建工作格局。织密建强行业党组织体系,17个行业(综合)党委实现监管全覆盖,确保行业协会商会“脱钩不脱管”“直登不失管”。

安徽省黄山市通过出台专项实施方案,构建“两新”工委统筹抓、行业管理部门具体抓、属地党委配合抓、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兜底抓的联动体系。同时,黄山市还引导行业协会商会整合会员企业党建资源,发挥党组织作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赋能企业共解难题、共补短板、共提质效。

湖北省荆州市明确47家社会组织行业管理部门,将党建工作纳入社会组织年检和评先评优指标,选派543名党建工作指导员下沉指导。“党建工作指导员就是我们的‘指导员’‘服务员’,从制度完善到活动开展全程指导,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荆州市长江创业商会党支部书记曾荣利说。

党建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发展的实效上,多地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让党组织成为新社会组织的“红色引擎”。

陕西省子洲县通过“单体自建+协同共建+派驻指导+群团组建”模式,实现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坚持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子洲县山地苹果产业协会党支部创新“党建+协会+产业+乡村振兴”模式,带动当地千亩有机苹果种植和数百名村民增收。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发挥当地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在招商引资、技术攻关、基层治理中主动作为,如大武口区星海镇农产品流通专业协会开展农技培训,助力会员企业销售农特产品8000余吨,以实际行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党建是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根”与“魂”。唯有持续深化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健全机制、创新载体、建强队伍,才能让新社会组织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