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在老人鬓角留下皱纹,那些藏在时光里的人生故事,便成了亟待守护的“活历史”。今年以来,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携手咸阳市小桔灯公益服务中心在文苑社区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组织实施“为社区老人写回忆录”志愿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每一位老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时代变革、社会发展与家族变迁的鲜活见证。”渭城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聂罕在前期调研中的感悟道出了项目实施的初心。
今年年初,渭城区将“为社区老人写回忆录”志愿服务项目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项目库。区委社会工作部全程指导,咸阳市小桔灯公益服务中心发挥专业优势,负责项目整体策划与执行落地,文苑社区党支部主动担当,招募40名大学生志愿者为辖区20名老人撰写个人回忆录,统筹项目流程,构建起“党组织牵头、专业机构执行、志愿者参与”的协同机制,有效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等力量,不仅解决了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更确保服务始终围绕老人需求、紧扣文化传承的目标稳步前行。
“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智慧的记忆若不及时记录,可能随着时光流逝被淡忘,最终消失。”在咸阳市小桔灯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郭恩伟眼里,这就是项目的初衷。
为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咸阳市小桔灯公益服务中心特邀志愿服务培训师、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领域专家以及作协作家,针对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开展志愿服务知识、采访技巧、写作规范、为老服务礼仪及情绪安抚技巧等专题培训,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全程深度介入,从项目设计到复杂个案处理,层层把关确保服务科学规范。针对部分老人“回忆碎片化”难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共同设计出“记忆唤醒工具”——从老人的户口本、老照片、传家宝、履历表、证件证书、荣誉奖章等物件切入,帮助老人梳理岁月脉络。截至目前,已完成回忆录13份,真正实现了服务从“有”到“优”的跃升。
在为老人定格岁月记忆的基础上,渭城区进一步探索记忆传承与价值延伸的有效路径,以印刷发布与延伸活动为抓手,让老人的故事实现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力的“双向赋能”。项目团队特邀专业设计机构,为每本回忆录打造专属“身份标识”——融入老人照片、人生关键词等元素的个性化封面,排版印刷10册家庭版,满足老人赠予晚辈、传承家族文化的心愿。另外,社区还策划举办回忆录赠送发布会,邀请老人、家属、志愿者与居民齐聚,设置老人故事分享环节,让老人循着书页讲述青春与奋斗故事,让温情在共鸣中流淌。
“这辈子守着铁轨,风里来雨里去,原以为早该随着白发淡忘了。这些年请志愿者一笔一划把我的故事写成了回忆录,社区邻里也能听听咱铁路人的往事。”西延小区周永顺老人这番带着铁轨温度的话,正是项目暖到群众心坎里的最好见证。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项目经验,推动精神慰藉与物质帮扶、生活照料深度融合,用更优质的为老服务,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中书写更多温情答卷。”聂罕表示。
(本报通讯员 付静)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