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有力抓手。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亲邻家园”营建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重点、以“小区八件”为工具、以亲邻协商为路径、以内容宣教为保障的“亲邻公约”体系,让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不仅“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更“活在村(居)民心里”“行在村(居)民日常”。
创新治理工具,“小区八件”推动约由民定。深化“温江一家亲”治理理念,纵深推进“亲邻家园”营建,全域配齐“小区八件”(一个共建主题、一枚家园标识、一则邻里公约、一份活动清单、一批关爱项目、一支“合伙人”队伍、一处党群服务站、一张生活导图),开展参与式制度设计,以“小区八件”为抓手发动多方力量参与,通过项目化、清单化、具象化形式吸纳民意、汇集民智,鼓励小区居民、物业服务企业等参与制定物业公约、邻里公约等。
完善治理机制,“亲邻协商”推动约规民行。坚持将民主协商贯穿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全过程,创新构建亲邻协商模式,坚持党建引领,规范指引提速、专业赋能提质、长效转化提效护航推进。聚焦协商成果可持续作用发挥,将小区(院落)绿化维护、机动车停车、垃圾分类、文明养宠、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成果纳入公约管理,推动议事协商成果转化为长效治理机制,评选出《芙蓉苑园小区停车管理公约》《游家渡8号院自治管理公约》《学府阳光小区垃圾分类公约》等,促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落地生根。
强化治理认同,“内容宣教”推动成风化人。立足本地风俗习惯等实际情况,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和小区治理攻坚等重点工作,通过顺口溜、短剧等形式广泛宣传亲邻公约,策划“制度微课堂”、巡展等加强居民对公约权利义务的认同,鼓励因地制宜探索“楼栋长轮值”“一日网格员”等模式,助力共建共管理念深入人心。今年以来,全区重点小区问题诉求化解率达80%,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投诉量大幅下降,有效化解居民矛盾纠纷,营造了“温而有度、人人有情”的社会氛围。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温江区委社会工作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