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立足乡村实际,坚持“定制化、多元化、文化化”的“三化”结合,强化针对性、提升传播力、增强认同感,让村规民约成为广大群众认同、涵养文明乡风、激活治理效能的有效载体。
量身定制,让村规民约贴合实际。为确保村规民约贴合村情民情实际,大通县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引导各村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定流程,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约定”。新庄镇中滩村聚焦移风易俗堵点,将“反对大操大办”细化为宴席标准、随礼限额等具体条款;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将积分激励融入村规民约,把抽象的规定、约定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以“爱心超市”实物兑换积分,激发群众参与村务、践行村规民约的积极性。
多元传播,让村规民约落地生根。为确保“纸上公约”有效转化为行动自觉,大通县引导各村创新宣传载体,让村规民约落地生根。城关镇上毛佰胜村将村规民约编成朗朗上口的“韵律歌”、变成家家户户墙上的“年画图”,大幅提升亲和力与传播力;桥头镇老营庄村提炼总结的党员带头降彩礼等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纸上书”变成“心头念”;东峡镇仙米村搭建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网络达人等,以故事分享、才艺表演常态化普及村规民约。
文化赋能,让村规民约涵养乡风。大通县引导各村持续在文化浸润上下功夫,将村规民约嵌入“朝山会”“花儿会”“社火”等民俗场景进行阐释,上传至“文化长廊”“村民夜话”等载体,将条款转化为顺口溜等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让群众在参与民俗活动、观看文艺汇演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推动村规民约内化为群众价值追求、外化为群众行动自觉。
(作者系中共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