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新就业群体权益维护“保护伞”

“平台刚开始只答应给3万元补偿,律师介入后,帮我争取到18.5万元的赔偿。要是没有律师援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近日,江苏省淮安市外卖骑手张林(化名)带着锦旗来到淮海商圈“爱骑之家·调援驿站”,向驿站和承办律师表达谢意。

张林在送餐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因医保报销事宜与所工作的平台发生工伤认定纠纷,平台出具了一份《和解协议》,要求他签字确认“自愿接受3万元补偿,放弃一切追偿权利”。张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淮海商圈“爱骑之家·调援驿站”请求帮助。驿站值班律师赵正会热情地接待了他,结合事实讲述和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赵正会指导他收集完善证据,同时向平台发送《律师函》,警示其法律风险。随后,劳动仲裁委及人民法院均裁定张林与平台存在劳动关系,认定工伤并评定为九级伤残。最终,法院判决平台赔偿医疗费、误工费、伤残补助金等合计18.5万元。

张林能及时得到帮扶,得益于淮安市总工会、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及相关单位建立的联动协作机制,“1个调解委员会+N个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工作网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撑起了权益维护“保护伞”。

今年3月,淮安市总工会等部门印发《关于建立淮安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的意见》,成立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民调解委员会,直接受理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民事纠纷,并根据案件类型及时分流至适配的调解组织进行处置;指导派出调解工作室开展工作,做好相关争议的信息收集、调度指导和疑难复杂争议的调处处置工作。

淮安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部长吴新宇介绍,该机制健全了调解工作网络。在调解委员会基础上,依托各类“淮新驿站”,按需建立“爱骑之家·调援驿站”(调解工作室),主要提供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爱心帮扶等五方面服务。在主城区11个驿站均配备专职调解员,并由律师、劳动仲裁员组成27人专业顾问团,以及120余名网格员构成的巡回调解团,形成专职守点、专业支招、专人跑腿的立体帮扶团,就近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矛盾纠纷的主动排查、前端调处、研判处置、信息上报等工作。

在优化帮扶工作措施方面,在调解委员会及各工作室设立法律援助联系点,对不宜调解或一方拒调的纠纷,建立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法律援助机构优先审核受理,降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成本。在强化信息载体应用方面,积极宣传“苏解纷”“智慧医调”等线上平台,同步建立多个微信群,引导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线申请矛盾纠纷化解。同时,结合案情在线开展分流指派、视频指导、数据统计、分析预警等工作。

该机制自建立以来,已接受相关咨询和纠纷申请962起,化解纠纷43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有效提升、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本版内容由江苏省淮安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