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为爱减负”破除高额彩礼陋习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移风易俗,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山东省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整治高额彩礼等婚嫁陋习作为加强基层治理、涵养文明新风的重要举措,制定印发《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开展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指导方案》,聚焦重点任务和地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系统施策,有效遏制不良风气蔓延,喜事新办、简办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行动自觉,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日益浓厚。

注重宣传教育,培树美德新风

按照山东省委部署要求,各地积极运用文艺宣传、主题实践等形式打好宣传教育攻坚战,着力转变群众婚嫁旧观念,倡树移风易俗新礼仪。

寓教于乐。把宣传教育与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文化浸润,实现移风易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省级组织开展山东省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创作展演活动,引导群众把身边人、身边事作为创作素材,涌现出一批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移风易俗文艺作品。济宁市兖州区依托村(社区)文明实践站打造“家庭小剧场”,村民自编自演《彩礼风波》等小戏小剧,累计演出1500余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临沂市成立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15个,挖掘全市乡村文艺人才1.6万名,创作推出移风易俗主题的优质剧目,深受群众喜爱。

榜样引路。积极挖掘“低彩礼”“零彩礼”“简办婚礼”案例进行宣传,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鼓励群众自觉向典型看齐。菏泽市牡丹区多对新人主动采用“文化道贺”的方式举办婚礼;淄博市开展“零彩礼新娘”评选,200余名新人主动放弃高额彩礼,全市彩礼金额相较往年下降三成,喜事简办率达80%以上。

立体宣传。各地搭建多元宣传矩阵,线上线下协同发力,依托各类传播平台,解读政策、宣讲法律、推送典型,实现全覆盖传播。东营市制作移风易俗倡议书音频,通过村村通大喇叭宣传实现全覆盖,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观念。惠民县委社会工作部指导各镇(街道)线下利用宣传栏、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宣讲;线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倡议书、短视频等,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完善村民自治,实现源头遏制

山东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在移风易俗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源头遏制彩礼攀比之风,为构建文明节俭的乡村婚俗生态夯实基础。

引入村规民约“软约束”。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印发《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城市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引导全省村(居)民委员会将婚嫁事务移风易俗有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结合地方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民主协商,明确彩礼上限、宴席规模、随礼金额等内容,让群众办事有章可循。商河县龙桑寺镇各村按照“群众提议―征求意见―集体商议―签字表决”的四步工作法,完成了村规民约中婚俗改革相关内容的修订。高青县田镇街道推动12个社区联合制定《红白事办理指南》,明确酒席不超10桌、彩礼不超3万元等标准。

强化红白理事会“硬监督”。鼓励各村(社区)发挥红白理事会在婚嫁事务中的监督管理作用。单县南城街道七里庄社区红白理事会要求村民提前报备婚嫁事宜的时间、地点、规模及预算,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全程参与婚礼监督,抵制高额彩礼。郯城县推动各村(社区)普遍成立由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的监督小组,新人定亲前一周,上门提醒抵制高额彩礼、低俗婚闹;婚礼当天,到场证婚、监督流程。

结合美德信用建设“强激励”。推广美德信用建设,制定《美德信用积分评价指标》,将喜事新办、遏制高额彩礼、抵制恶俗婚闹等情况纳入美德信用积分,调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临清市依托全市275个积分超市、爱心食堂、美德信用商家联盟等应用场景,将移风易俗与美德信用体系建设深度融合,正面典型给予信用加分,让自觉抵制婚嫁陋习的群众得到实惠。

强化引导服务,推动成风化俗

针对高额彩礼问题的复杂性、顽固性特点,山东省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正向引导,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治理力度,文明健康婚俗新风逐步形成。

部门推动。省级组建由25个省直部门单位参与的全省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开展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工作协调机制,将整治高额彩礼与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文明实践、产业发展等工作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各级将移风易俗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核和干部绩效管理,建立督查评估机制,奖优罚劣,推动责任落实。

党员示范。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等“关键少数”率先垂范,带头抵制高额彩礼。郓城县将整治高额彩礼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党支部书记述职范畴,落实党员干部婚事办理报备制度,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加大执纪力度,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转变。

行业自律。加强婚庆市场整治,对婚庆承办机构、承接婚宴的餐饮服务单位进行全面排查,督促婚庆机构诚信服务、合理收费,正确引导消费观念。临沂市成立覆盖各县区的婚庆行业协会14个,将婚庆类酒店、摄影、婚庆、婚介、婚车等5类760余家企业纳入协会监管,明确婚庆行业服务标准和监督奖惩办法,加强行业自律,为婚俗改革注入正能量。

志愿服务。依托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紧盯关键环节,提供贴心服务,减轻群众负担,化解婚嫁难题。针对单身青年交友难问题,各地纷纷搭建公益婚恋平台,巨野县组建“鹊桥”志愿服务队730余支、“麟州缘”公益红娘志愿服务团800余个,有效降低了对职业媒人的依赖。针对彩礼高、婚礼贵等问题,临清市尚店镇组建“公益接亲车队”,平均每场婚礼节约费用3000余元。临沂市打造130余处集体婚礼基地,举办集体婚礼50场次,惠及新人910对,节约费用3250万元。

(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