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将整治农村高额彩礼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点任务,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三年行动,全省农村彩礼持续下降,请客不随礼、节俭办宴席等社会新风尚全面形成。
建机制,以制度保障压实改革责任
高标准建立工作专班。全省市、县两级均成立党委或政府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婚嫁彩礼专项整治工作专班。鄱阳县、贵溪市等地建立了“三级书记抓移风易俗”工作机制。
分层级细化任务举措。省级层面制定出台深入开展农村婚嫁彩礼专项治理、婚丧领域移风易俗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全省100个县(市、区)均出台了农村婚嫁彩礼治理工作实施细则。
多领域纳入考核评价。将婚丧领域移风易俗纳入市县党委政府综合考评、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评价体系。比如,丰城市将农村婚嫁彩礼治理纳入基层治理“十大工程”。
立标准,以群众自治激活改革动力
共商操办标准。全省2.1万个村(社区)经过集体讨论、民主程序,将彩礼限额、宴请桌数、菜金标准、随礼金额等喜事操办标准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共建组织平台。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制定完善章程,建立红白喜事备案制度,落实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奖惩,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全年开展红白理事会培训7.3万余人次。
共享激励约束。建立“红黑榜”和积分超市,形成“退彩礼、零彩礼、低彩礼上红榜、得积分”“高彩礼上黑榜”机制,调动群众遵守规定、相互监督的积极性。
强示范,以先行先试引领改革路径
深化示范点建设。设立12个省级示范点,在彩礼治理、婚俗文化宣传、优化婚姻登记服务等方面率先推出经验做法,开展成果展示、经验交流活动。如全南县出台“零彩礼”家庭礼遇机制,给予信用贷款、健康体检等8项优待政策。
抓好关键人群。落实党员干部婚丧喜庆事宜“两报告一承诺”制度,引导党员干部、村(社区)干部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如吉安市青原区制定了乡贤能人婚丧事宜亮牌提醒制度。
规范行业管理。加强职业媒人、婚介机构教育管理,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婚宴餐饮浪费监督检查,制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如贵溪市成立230个红娘工作室,建立红娘管理台账;鄱阳县推出婚事新办喜宴套餐,南昌市组织签订行业自律承诺书3700余份。
选树身边典型。开展移风易俗“五个100”系列群众推荐评议表彰活动,每年评选移风易俗“好家庭”、孝老爱亲“好媳妇”、婚事新办“好公婆”、不要彩礼“好岳父母”、弘扬新风“好理事长”各100个。
搭平台,以服务创新丰富改革内涵
升级服务场所。投入1500余万元对26个婚姻登记处进行提升改造,打造集婚姻登记、颁证、婚姻家庭辅导、婚俗文化宣传、举办简约婚礼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比如,南昌县、萍乡市湘东区、抚州市临川区等10余个县区推进婚姻登记机关、户外颁证基地进公园、进景区;鹰潭市、赣州市等地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祠堂、礼堂、戏台等打造为村级婚庆礼堂,让婚礼走出高档酒店。
创新服务形式。常态化开展颁证服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为新人举行颁证仪式,提升庄重感、仪式感,全年提供颁证服务9万余人次。组织举办“不要彩礼要幸福”等主题婚礼(包括集体婚礼、草坪婚礼)180余场,定期开展移风易俗主题相亲交友活动,受到青年朋友追捧。
拓展服务外延。在婚姻登记处发放婚事新办倡议书、张贴宣传海报,提供婚前辅导服务,引导新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实现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全覆盖。新余市、赣州市、鄱阳县等地线下开展“五进”活动,线上探索“云辅导”模式。
(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江西省民政厅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张宝珠)